首页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87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是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好,可為什麼那點若有若無的憂慮與畏懼,卻總在心中揮之不去呢?

第140章 異端

總的來說, 除了張太岳那點神經過敏式的杞人憂天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從朝廷的政事中看出一丁點衰頹的跡象。

當年九月,列裝新式武器之後, 戚元靖調集整頓完畢的邊軍出塞防秋;摒棄以往耗資不菲的重甲騎兵,而親率精銳輕騎批亢搗虛,藉助火器的強猛效力迅速撕破防線, 至蒙古豐腴草場縱火而還。秋高氣爽雨水稀少, 又有新式火油強力助攻(此處再次致謝傳奇方士參雲子),草場燃起的火焰數十日不滅, 紅光經天而起, 仿佛是平地上冒出了第二個太陽,遠隔數百里都能清楚望見。草木牲畜焚燒殆盡, 戰馬亦無力供養,漠北戰爭潛力隨之迅速崩壞,恐怕數年內無法復原了。

當年十月, 由廣東出發的商隊與西班牙船隻遭遇,雙方各有齟齬,迅速爆發了一次小規模的衝突——從大安朝廷明確釋放出了對泰西殖民者的敵意之後, 霸主西班牙內不能自安, 同樣籌謀著激烈的報復;呂宋地處偏遠,不適合大規模調集艦隊,因此帝國借鑑了英吉利人的思路, 為親近歐洲的商人頒發私掠許可證, 允許他們隨意劫奪中國的商船,試圖以群狼戰術向大安施壓, 製造永不能癒合的傷口。

這一招原本相當有用,是拖人進糞坑打滾的絕招之一。可惜, 西班牙人實在是太過於忽視東亞的軍事技術進步,以及這種進步的擴散速度了——從理論上說,飛玄真君號等火箭技術由朝廷全權持有,等閒是不能泄漏於私人的;但大安官府的執行力懂的都懂,隨著火器的生產線的狂猛擴張,某些看管不嚴的次品武器也自然而然的散布了出來,並隨著貿易擴散到了資產雄厚的海商手裡。

正因如此,當興致勃勃的歐洲海盜聞著腥味圍獵過來的時候,他們面對的不是想像中的跳幫作戰和冷兵器互毆,而是鋪天蓋地的劣質火箭。

——總的來說吧,那個殘暴的場景還是相當叫人不愉快的。

當然了,在清楚意識到中國武器的擴散情況之前,歐洲商人大概還要碰很多的釘子,遭遇更多殘暴的血腥。但無論如何,這點小小的勝利已經足夠讓中樞欣然喜悅,視為將來對西班牙戰爭一舉獲勝的莫大吉兆。而力主對西作戰的當今飛玄真君陛下,更被視為是洞見淵深、深謀遠慮,眼光迥非常人可及的一代明主了。

朝廷的威望總在於軍功。南南北北的戰事如此順利,國內的民生又是平靜安定、毫無波瀾,內外都是這麼的穩妥清和,誰能不真心實意的稱讚一句堯天舜日、大安如日中天?即使將來史書工筆,恐怕也只能老老實實承認一句「治世」的——至於什麼皇帝驕奢、內外失衡,都只能算是治世背景下若有似無的小瑕疵,其實相當不值一提。

當然啦,在這樣可以載入史冊的興旺背景中,偶爾也會有一點不和諧的音符。譬如外務處最近密查上下,就發現京師的市場隨著工坊的興辦在迅速擴張,激增的需求極大的刺激了新興的文娛產業,出版書籍的數量幾乎是在翻著倍的增長。巨量的書籍小報話本是泥沙俱下、難以統計,而需求狂猛擴張、大浪淘沙之後,產品的質量居然也出現了微妙的提升——除大量買賣不堪入目的三俗文章之外,市場上竟開始隱秘流傳起了某些不可告人的奇特言論、不容於主流的儒學冊子;譬如某本署名為「子虛氏」的《四書批註》中,就根據《孟子》「堯舜與人同也」,推論出了「人人皆可為堯舜」的驚人觀點,較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還要激烈可怕得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