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成了被掉包的罪臣之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49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所有人都興奮的抬眼望向主座上的少年,這樣智計無雙的人,是他們的主上。

胸中豪情瞬間漲滿,為有這樣的主上,他們拼了。

「請主上示下,我等謹遵指令,刀鋒所指,一往無前。」

一往無前。

206. 第二百零六章 想要一舉擊殺涼王孫…………

涼羌部, 並不只是涼羌部。

只不過是因這兩部最為勢大,在大徵建國期,內部戰火紛飛時, 為了能趁勢撕咬下一塊肥肉而結盟, 其內部還有諸多小族,分系兩大部帳下附隅求生。

可因利而往的盟友, 終也會因利不均起齟齬,生隔閡, 乃至最後分離崩析。

涼羌部目前的形勢, 正就走到了齟齬隔閡期, 突震的死亡, 讓羌主握住了涼王帳不用心對待別族王子的實錘, 坐實了各小部落怕被過河拆橋的擔心,尤其十年前擾邊一戰,陷進涼州的兩三萬鐵騎, 有一多半是羌族兵,連進獻給大徵皇帝的將領人頭, 都是羌族帳內所出。

羌族部在那一戰里, 損失超過了涼王帳, 儘管戰前誰也沒能預料, 竟會在貧瘠的涼州馬失前蹄, 可當時被分配在隨州與涼州交界處太郯坡的軍隊,正是屬於羌族部,涼王帳下所出大隊兵馬,當時正在并州對線,按常理推測,太郯坡作為策應機動部隊, 當不會損失太大。

常理,那是基於從前推測,就像突震被燒成灰,吹散在漫天風沙里一樣,也沒有人會知道,那次的戰局裡,僅是多了一個流放來的「罪臣」之子,就叫他們吃了那樣一個虧,主戰場并州那邊沒死多少人,不起眼的一個邊角破落州,卻坑了他們三萬餘。

這個虧羌主自然不肯吃,催涼王兵力欲往涼州找場子,結果,大徵皇帝祭祀出亂子,為保京畿穩固,堵萬民之口,竟派使與涼王議和,讓了好大一塊地方安定戰局。

武大帥當時提士氣迎敵,正欲趁勝平息戰局,議和讓地的旨意來時,直接氣的扶牆吐血,身體衰敗也是自此而來,愧疚自責更如附骨之疽般折磨著他,十年終不治。

涼王見好就收,無視羌主發兵懇請,拿了地立即收兵進駐荊北,建立西炎城,爾後為給羌主一個說法,也為了安撫其餘怕被當槍使,落個羌族鐵騎那樣下場的小部族,涼王將西炎城分為二治,與羌主共同攜理西炎城內部管理。

前有突震的下落不明,後有涼州的意料之外,儘管涼王並不覺得這種種與他相關,可為了維持住兩部穩定,仍退步讓利,平息羌主怨氣,連後來突峪不肯往涼王帳進學之事,也不了了之,可總有人會為這事生隙,發牢騷,不久之後,關於羌族部流年不利的傳言,就進了羌主耳里,將一切戰爭損失,全歸結到了羌族部不尊狼神,才受到上天懲罰的事上。

若然怎麼主戰場損傷不大,策應部卻傷亡慘重?可見涼王就是狼神擇定的明主,有天運加成,旁人再嫉妒眼紅,也奈何不了上天的選擇,就似突震那樣,天天吹噓自己是涼羌部戰神,結果人狂自有天收,消失的無影無蹤。

所以啊,實力不行就乖乖趴著,別胳膊掰大腿,小心玩折了,最後累及全族。

等等傳言,帶著鄙薄要挾,讓本就懷疑被涼王坑了一把的羌主,驚怒交加、氣惱發狂,又加之每年大遷徙時,在沂陽山腳所占水草豐茂比例的失衡計較,涼羌兩部漸生摩擦,其中以涼王孫仗勢欺人為最,將涼王的種種讓利隱忍之舉,反向輸出到突峪身上,常用比武之事,將一腔不滿撒在他身上,因為涼王孫很堅定的認為,是羌族部貪心妄想,不識好歹,有反涼羌聯盟之嫌,他作為涼王帳下一任大王,有義務教訓一下突峪,教一教羌主作為附庸的自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