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鳳城人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2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最好的減肥藥

中國城市職工的住房變遷,經歷了一個從「分房」到「買房」,從「福利房」到「商品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百姓一步一步告別「蝸居」,搬進了寬敞明亮的「雅室」。 在改革開放以前,福利房是解決職工住房的主要途徑,那時人們最早的「家」,很多是一室一廳無衛的紅磚房,一般是單位分配的房子,職工每月象徵性地支付幾元錢的租金,那時候即便有錢也買不到房子。在當時,分房也是街頭巷議的大事,人們的談資里充斥著「哪家分了新房」,「哪家有了獨立廁所」,「哪家搬了新家」這樣的信息。那時候每個單位的住房建設量都不多,住房資源十分緊缺,論資排輩才能在單位分房時,拿下為數不多的指標。改革開放以後,政府加大了對住房的投入,蓋起了一批又一批的住宅小區,由單位分配給職工居住,很多人告別了過去苦逼日子,住進了有獨立衛生間、獨立自來水管的房子。

後來福利房叫停,出現了集資建房,不久商品房起步,於是大量的商品房出現了。不管是集資房還是商品房,因為當時大多企業職工的工資普遍較低,日子過得十分拮据,一套房子的花費,幾乎會花光幾代人的積蓄,還得找親朋借錢才能湊夠。

嚴格來說,全國商品房市場的起步,應該是從1990年算起。這一年的5月19日,國務院頒布實施《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明確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於土地使用者,並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這意味著國有土地可以在市場上進行有償出讓,為房屋的市場化奠定基礎。後來,所有土地都要走招拍掛程序,這一競爭機制的引入,無形中推動了商品房建設。而在此前,土地主要以劃撥等方式進行流動,比如好的機關事業單位,可以拿到好地塊進行福利房建設。後來全範圍內不再審批任何單位集資建房,禁止任何單位組織團體購買商品房行為,隨著這一政策的落實,房地產市場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

後來隨著住房商品化不斷推進,國家發文叫停福利分房之後,原先在單位的新人分不到房子了,他們就此進入商品房市場解決剛需問題,這也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快速增長,住房的價格迅速增長,引起了市民、媒體的廣泛關注,房子的屬性不再只是遮風擋雨的小家,成為了一種商品。

姚錦翊所在的執法大隊,有一座基本竣工但是還沒有人入住的住宅樓。這套樓的性質從根本上是集資建房,但是這座樓所占用到的土地,所有權歸執法大隊。建房伊始,開發商急於動工,在沒有理清這塊地皮歸屬權的情況下,就匆忙上馬了。最後這座樓房就要竣工了,開發商、執法大隊和職工之間,就這塊地皮的費用問題互相推諉扯皮,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