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鳳城人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凡事有幸運兒,也有倒霉蛋兒,一切皆有定數。

郭吉騰就是拆遷居民之中的幸運兒,他家的兩層小樓,按規定政府補償給他家了兩套八十平的安置房。這兩套房子,他準備一套給兒子做婚房,一套自己和老母親住。

此刻,他們幾位站在街上聊性正濃。

「左右鄰居們都搬走了,我得把我家四周的清理一下子。」郭吉騰生就一副公鴨嗓,他一開口,仿佛自帶混響效果。

三叔的傷還沒有完全好利索,他用一條白繃帶吊著一隻胳膊到處逛盪,他現在的樣子,讓人想起抗戰片裡在戰場負傷的老戰士。

「周圍就剩下你一家人了,都是你的地盤兒,你想咋整就咋整!」

「小翊一家如果再搬走的話,就只有我們兩家老鄰居做伴兒嘍!唉!大家各奔東西了!」三嬸兒有一些傷感。

「對,就剩我們老哥倆兒嘍!」郭吉騰說。

不久,郭吉騰花了兩天的時間把他家周圍的磚頭瓦礫清理成一堆,看起來整潔乾淨多了,現在整條胡同就是他家的了。那些曾經光鮮亮麗的店面和漂亮的房子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廢墟中,破碎的玻璃,散落的書籍和被風化的大理石桌面,見證了這裡的興衰。

他在胡同口按了一個鐵柵欄,把它當成了他家的第一道門。他家東邊兒原來也是一條胡同,胡同的南牆是糧局,隨著老居民的搬遷,那條胡同就廢棄了,成為了一條死胡同。幾年後,郭吉騰就把那條胡同,借著糧局的院牆,蓋起一溜的平房。他找人精心裝修了一下子,按上空調,置辦了相應的家具,開起了民宿,起名叫「鳳城人家」。他本以為隨著鳳凰閣老城區的改造,原有的旅店已經搬遷或關閉,物以稀為貴,在此開一家民宿,應該可以吸引絕大多數的觀光客光臨。但是因為鳳城鳳凰閣古城區拆遷和重建是一個大工程,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需要歷時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交通不便,居民稀少,缺少煙火氣,來鳳城遊玩的遊客更是寥若星辰,不成氣候,所以他家的民宿門可羅雀,最後無疾而終了。

常言道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換一個思路去思考,會發明無數的可能。後來,郭吉騰又轉行經營起飯店,命名為「老城裡飯館」。你還別說,他家的民宿改飯店之後,從此柳暗花明,大批食客光顧,有一部分是外地的遊客,但是大部分是鳳凰閣地區遷走的老居民,他們來此地尋舊,想看一看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地方,吃一口地道的老城裡的。在他和郭嫂兩個人的經營之下,小店兒生意蒸蒸日上,郭吉騰成為了鳳凰閣古城改造的大贏家。

郭吉騰幹了半輩子廚師,做飯是一把好手,他家的小飯店以家常菜為主,主打一個「老味兒」,像老虎雞子,兩吃丸子,鳳城酥肉等等,來他這裡吃飯,絕對讓你找到老城裡的味道。讓小店紅紅火火的另一原因,也不得不提,就是這個店的老闆娘郭嫂。郭嫂是一位下崗職工,她雖然已步入中年,但是卻依然細腰長頸,身姿輕盈,身體沒有一點發福的跡象,她那微卷的栗色長髮,乾淨明亮的眼睛,溫柔的聲音,讓人如沐春風,令人賓至如歸,老闆娘被稱為「鳳城西施」,她是老城裡飯館」一張靚麗的名片,讓飯館更加的活色生香,小店的生意如此的興隆離了她不行。

多年之後「老城裡飯館」還一直在營業,後來郭吉騰家的二層樓也沒有拆除,被幸運地保留了下來。多年後姚錦翊和夏予竹會時不時地光顧這家小店,來這裡尋找老家的感覺,聽一聽老鄰居的嘮叨,那熟悉的聲音熟悉的地方,是心靈居住的地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