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砒霜用作毒鼠藥,能隨意買賣。
有人將高錳酸鉀或過氧化氫溶液用於外傷清創,所以錢到位,在藥劑鋪就也買到它們。
麥考夫將爆炸碎片逐一收集。
比起爆炸物原料的較易獲得,裝載彈藥的精密容器只能手工定製。
投彈者至少要製作一個延時裝置,甚至是定時裝置。
先將高錳酸鉀與強氧化劑分裝在兩個區域。
間隔板與機械臂相連,在齒輪緩慢轉動、彈簧發條收縮到某個位置時,間隔板被抽離。化學反應發生,最終引發爆炸。
這類裝置無疑是精密的,需要高超的機械技術。
再看裝載爆炸機關的外盒。
拼湊殘片可以確定盒子以橡膠製成,前部附有毛氈作為緩衝墊,就是氣動管道使用的普通傳輸盒。
倫敦地下的氣動管道錯綜複雜。
管道不擁堵的情況下,這種小盒子的傳輸速度很快,15秒走一百米。
麥考夫暫時不能肯定投彈者是算準時間讓爆炸發生在外交部辦公樓,還是只求一炸,隨便炸到哪裡都行。
選擇不同的爆炸點,投放盒子的位置勢必不同,對倒計時裝置的細節把控也有差別。
也不能排除一種可能。
盒子不是從經由管道運輸,而是有人直接手動放到分揀室。
這隻傳輸盒不是全新的,有一兩年的使用痕跡。卻無法證明在爆炸發生前,它曾經通過氣動管道。
盒子沒有鋼印標號,同一公司生產的外觀一致。由於在管道內運輸時摩擦生熱,也不適合在盒子外部粘貼紙質標籤。
在日常的電報工作中,弄丟幾隻空盒是司空見慣的事。只要不是一丟幾十隻,也不必去登記損耗。
換句話說,投彈客能夠通過某種渠道,不引人注意就獲得舊傳輸盒。
目前還能確定另一點。不明嫌犯對電報線路有一定專業認知,且有機會接觸到電報系統。
假設炸彈通過管道傳輸,投放者要能接觸到與外交部辦公樓相連的氣動管道線路。
以上這些線索卻無法立刻快速縮小範圍。
盒子傳入白廳,不僅走點對點的直線傳送,每天也有大批量的消息需經過好幾個電報中轉站進行轉運。
中轉站不只負責傳遞政府單位消息,也有商業運營線路。那意味著僱傭的電報員有成千上萬,那些人都可能是嫌疑人。
精密的自製炸彈機關,足見不明嫌犯絕非衝動作案。
如果他是中轉站的員工,可能本來就是分揀員,便於接觸氣動管道。也可能是其他崗位,而要假裝不經意靠近非他所屬的工作線路也不難。
因為電報圈的一種風氣,是封閉而排外。
麥考夫清楚電報員們自成一套規則,以摩斯碼取代了日常生活語言,在線上活躍交流。
當成為這個群體的自己人,絕大多數電報員之間的關係會被迅速拉近,相互幫助接線很常見。不明嫌犯趁著同事不備,投入裝著炸彈的盒子,不會引起太大關注。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