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56章 國力大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456章 國力大增

劉仁軌擔任安東都護之後,出了十二條撫民之政。

有些地方受戰爭影響較大,百姓們難以過冬。

他又向李治請旨,從營州調糧,賑濟百姓,發放糧種,還派出軍隊,幫助地方百姓,趕在入冬之前,種下麥種。

在他善加治理下,高句麗子民也都開始安心的過活,不再抗拒登籍戶冊,成為新唐人。

那些心懷不軌、圖謀復辟高句麗的扶餘人,也無法聚攏民心,發起幾次叛亂,都無法得到太多人響應,很快都被高侃帶兵剿滅。

安東都護府朝著穩定的方向發展著,與此同時,打下高句麗的好處,也逐漸顯露出來。

工部已經調集大量人手,前往長白山、白頭山地區,採集高句麗的三處大鐵礦。

大唐地域遼闊,雖然也有很多鐵礦,打下漠北之後,又增礦場。

然而這些地方的鐵礦純度,都遠不及高句麗的鐵礦純度,冶煉難度更大,鐵礦質量也稍遜一籌。

縱觀整個亞洲,高句麗東北地區的鐵礦,都屬於最優質的上等鐵礦。

高句麗冶煉技術頗不如大唐,然而其打造的軍械鎧甲,並不遜色於大唐分毫。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高句麗掌握著白頭山那片最優質的鐵礦區域,方能與中原王朝抗衡多年。

總的來說,高句麗能延續六百多年的國祚,有三樣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中兩樣,便是白頭山鐵礦、和黑土地,最後一樣,則是高句麗獨特的半農耕、半遊牧政治體制。

只要半隻腳踏入農耕社會,人口就會迅速提高,國力也會不斷積累,半遊牧的作風,也會讓他們不缺馬匹,擁有強大的戰鬥力。

高句麗其實跟後世的遼國很像。

兩者都是從遼東發家,以白頭山鐵礦和黑土地為根基,形成半農耕、半遊牧的二元體制。

唯一的區別是遼國面對的是宋,高句麗面對的是唐,

高句麗戰力絕對不弱,士兵達到三四成左右的披甲率,戰馬數量比吐蕃更多。

只因李治攻打高句麗之前,高句麗已經被唐太宗打怕了,銳氣盡失。

高句麗士兵面對大唐士兵時,心理上就矮了一截,很難發揮出全部戰力,這才被大唐消滅。

若是撇開心理因素,也不考慮將帥影響,單從軍隊戰力來看,高句麗的戰力還在吐蕃之上,讓他們跟吐蕃打仗的話,吐蕃未必能占到便宜。

就比如高句麗大名鼎鼎的具裝騎兵,這是一支重甲騎兵,不僅士兵全身披甲,連戰馬也都披著戰甲。

大唐也有重裝騎兵,不過數量不多,加起來也只有三萬多,而且是分散配置,每支三千人的軍隊中,也只有三百左右。

大唐的重裝騎兵脫胎於李世民的玄甲兵,曾經也是一個整編軍,單獨兵種,專門用來打硬仗。

三千騎兵,就能衝破十萬大軍的陣型,

後來隨著大唐統一天下,需要打得戰爭更靈活,對付的主要敵人也是遊牧民族。

你用重甲衝鋒,他們就用輕騎遷回包抄,起不到太大作用。

故而唐軍逐漸取消了重騎兵種,將其分散到各支折衝府中。

高句麗的具裝騎兵就不同,加起來也有三萬,單獨成編制,一共六營,每營五千。

這支騎兵原本就是為了對付大唐。

只可惜當初唐太宗攻打高句麗時,具裝騎兵輸給了大唐輕騎。

高句麗人被打得沒了自信心,不敢再跟大唐打野戰,只能龜縮城中。

隨著安市城被打下,這支王牌騎兵也都被調回平壤駐守。

最終連發揮的機會都沒有,就隨著高句麗上層的投降,無奈成了降兵。

李入駐平壤後,檢閱過高句麗的軍隊,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高句麗其他軍隊,可以大部分裁撤,但這支具裝騎兵必須保留,因為養成這樣一支重甲騎兵很不容易。

李治便是聽從了李的建議,將三十多萬高句麗軍隊,裁撤大半,只保留五萬,其中三萬便是具裝騎兵。

除鐵礦和軍隊外,剩下的收穫便是黑土地經過這次戰爭,高句麗子民死了不少、遷移不少,故而劉仁軌從河北遷調了大量唐人,前往高句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這兩處平原,便是高句麗最大的黑土地分布區域。

高句麗雖然也是半農耕社會,但種地水平比不上中原百姓,這片土地讓唐人耕種,才能更大的發揮價值。

劉仁軌遷調的條件也極為優厚,凡是前往遼東的百姓,可以優先分得最肥沃的黑土良田八十畝另外,官府還幫忙安排住所,又因為高句麗剛剛經歷戰亂,李治下旨免稅三年。

換句話說,只要遷調到高句麗,就能享受三年免稅。

河北百姓也不傻,高句麗地區有肥沃土地的事情,他們也聽往來商旅說過,都很羨慕其畝產。

再者,這跟去庭州開荒不同,只要一遷調過去,就能立刻分田,立刻種糧。

況且,劉仁軌在河北名聲極佳,被百姓們尊稱為「安東相公」

那些地處河北土地貧瘠地區的百姓,便都積極響應了遷徙政策。

根據劉仁軌給李治上的奏章分析,高句麗實行三年免稅之後,便能恢復元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