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召見祿東贊
自永徽六年以來,在李治的主導下,大唐內政有過幾次大的改革。
最先改的是由制,從均由制改為租由制,由地全部收歸國家。
雖然當初阻力很大,但這幾年下來,百姓們發現與原來的均田制並無區別,反正田還是自己耕種。
而且改制之時,那些田地被侵占的百姓,又得以重新分配良田。
那些侵占百姓田產的大戶,不得不將侵占的田產吐出來,相當於一次土地再分配。
田地歸了國家後,那些大世族想要再吞併百姓的田地,就變得十分困難。
當然,辦法還是有的,卻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風險也高,這幾年來,土地兼併的現象減少了很多。
這也是大唐這些年不斷征戰,又將府兵改為募兵、軍費大幅增加,財政盈餘卻依然節節升高的原因。
田制改革的良好效果,也在無形中提高了皇帝的權威。
就比如這次對大食的作戰,稱得上勞師遠征,又看不到明顯的好處。
若是幾年前,朝中文官必定集體反對,如今卻幾乎聽不到反對聲音。
國家既然有錢,大臣們又何必跟皇帝唱反調呢?
田制改革後,朝廷也有一系列相應的改革,比如兵制改革。
如今府兵制正在朝著募兵制緩慢過渡,這次遠線作戰,動用的正是募兵。
他們不需要顧慮家中農事,每個月都有俸祿可領,直接發放家中,足以養家餬口。
如此,便可以安心在前線作戰。
最後一個則是稅制改革。
稅制改革進行了兩次,第一次的側重點,主要是取消了租庸調中的庸,讓百姓們不必再承受繁重的役。
此事推進最為困難,因為失去免費勞力,朝廷需要花錢僱傭,會增加一筆額外開支,
又看不到任何好處,當時反對聲音很大。
李治通過在魯城縣試點,讓朝廷大臣們認識到,取消役,會在無形中釋放民力,增加生產。
而且僱傭百姓們幹活,又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領錢做工的效率,比服役的百姓強了數倍。
這些年來,全國各地的官道、橋樑、渠河等基礎設施,大幅提高,各個州縣的產出也一年比一年高,商業發展迅速,民間一片欣欣向榮,
尤其是河北地區的百姓,原本對朝廷怨憤甚深,如今日子好過了,這些怨恨也不知不覺消彈於無形。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燕山會在河北已經幾乎銷聲匿跡。
朝廷攻打高句麗那會,他們還上下跳,結果被河北百姓大量舉報,一批骨幹都被抓了,飛羽班也是那時候被誤抓的。
剩下的餘孽,見燕山會這個旗號不大管用了,也只好回到老家,耕田為生,畢竟也要生計。
稅制改革的第二個側重點,是將收糧改為收錢。
以前都是百姓們向縣府納糧帛,縣府再將糧帛運送到州府,州府最後運送到長安、洛陽。
所以以前的國庫里,大部分是糧食和布帛。
李治後來改制,想簡化收稅流程,將收糧帛改為收錢。
不過後來與朝臣商議,發現如果直接收錢,百姓們需要把糧帛轉換成銅錢,容易遭奸商壓榨。
因此,百姓們依然交糧帛,再讓縣府官員找糧商布商換成錢,最後再上交國庫。
這樣可以節省一大部分運力。
這項改革對民間沒有影響,最大的改變是國庫中堆滿了銅錢和布帛,也導致一度出現銅錢荒,民間多了許多假幣劣幣。
武媚娘因此建議過李治,鑄造新錢應對,李治卻沒有同意,而是採取從倭國挖取金銀礦,用金銀填補市場銅錢的不足。
自大唐得到倭國一半左右領土後,戶部便下令瀛州都護府的州縣,僱傭礦工,開採金銀礦。
因此每個月都有大量金銀流入大唐,緩解了銅錢壓力。
銅錢不缺了,劣幣和假幣自然不再受青睞,那些背後之人見不能謀利,自然也就去想別的生財法子了。
西域國家很多都以金銀為錢幣,隨著大唐這次一戰震驚西域,以後來大唐的商人也會越來越多。
換句話說,流入大唐的金銀也會更多,換取大唐的絲綢和茶葉,貨幣問題正在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李治本以為國家內部一切向好,不需再行改革,然而這次羌人收稅的問題,又讓他發現一個新的問題。
不僅是羌人,百濟、漠北、安西等地的稅收,因特殊緣故,稅收標準都與其他地方不同。
簡單來說,大唐打下一片新土地後,朝廷會先免稅三年,讓其恢復元氣,再開始收稅稅收的標準,則需要依據戶部的評估。
就比如昆藏都護府,生長在這裡的吐蕃人,原是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
這裡無法種植稻粟,主要作物是裸麥(青稞)和小麥,可耕農田不多。
又因海拔太高,大部分地區都是無人區,戶部評估後,認為其產出很低,便將收稅標準定為其他州縣一半。
然而仔細一想,吐蕃生產如此之低,當初的吐蕃國又怎能如此強大?
李治隱隱猜到問題所在,為了確認心中所想,便傳下旨意,召祿東贊入宮。
祿東贊上次與李治坦白之後,李治便給他換了一個三進大宅居住。
去年歲末,欽陵來到長安時,又請求李治釋放祿東贊,然而依然被李治拒絕。
他現在倒並不擔心祿東贊的威脅,留著祿東贊,只是為了隨時徵詢昆藏都護府出現的問題。
這天上午,李治處理完政務後,在臨湖殿召見了祿東贊。
這位吐番人的氣色,比上次見面時好多了,這還要多虧李治將吐番遷移到天竺西北處的平原。
對如今的吐蕃人來說,根本不敢再去想收復昆藏地區,只盼離大唐遠一點就好。
所以李治將吐蕃向西北遷移的決定,雙方其實都很滿意。
李治一向對祿東贊很尊重,給他賜座,又命人奉茶,茶畢,才問起吐蕃以前的稅收制度。
祿東贊毫無隱瞞,將吐蕃稅收制度的三個發展階段全部說了。
李治聽完後,不由大吃一驚。
吐蕃稅收之高,遠遠超過他的想像,而且稅收制度,正是祿東贊一手設立。
松贊干布時期,吐蕃還沒有完善的稅收制度,直到祿東贊當政,吐蕃的財政制度才趨於完善。
吐蕃稅收制度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種稅收是人頭稅,這一點是學自大唐的人丁稅,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