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世紀女領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玫瑰花是這樣,其他精油也可以大致推知了。

某種意義上,此時的精油可以看作是一種『農產品』了,而農產品的價格從它耗費的土地、人工就能算出一個基礎。這『基礎』已經不便宜了,如果再加上作為『奢侈品』的溢價,可想而知這才是真的『價比黃金』。

精油要以同等重量的黃金來換,也不是不可能……具體看品類吧。

這一箱精油路易莎稍微分辨了一下,有玫瑰、茉莉、檸檬、迷迭香、月桂、薰衣草、沉香、雪松等——路易莎後來打開來看才知道,不是所有都是精油,有的其實是『芳香油』。就是用液體油脂浸泡一些芳香原料,然後得到的具有芳香味道的油。

但不管怎麼說,乳香和這箱精油(芳香油?),都是一份很昂貴的禮物了。

不過菲利波會送出這樣的禮物也不是因為『昂貴』,而是他日常觀察後的投其所好——路易莎大概沒深想,她在人群中有多讓人印象深刻!

這不是因為她華麗的服飾珠寶,出眾的外表(雖然這些也是部分原因)……而是只要走近一些,注意到她的味道,就沒有人會忘記了。

此時的人們很重視一個人的氣味,一切吉祥的預兆往往先從芬芳的氣味而來,這在宗教故事、道德寓言裡簡直一抓一大把。如果說華夏故事裡,給人安一個不凡的來歷就會從出生說起,各種異象都有。那在西方,則會著重渲染奇異的、無由來的芬芳。

人和環境普遍不好聞,不妨礙大家追求美妙的味道。在流行的愛情詩歌和騎士故事裡,一個人身上有無異味是其魅力的決定性部分,在女性身上尤其如此。一個有魅力的女性角色登場,總會描述其身上有著醉人的芳香。

當然,雖說故事裡總有富有魅力的女性角色散發著『甜美芬芳的氣息』,但實際普遍和故事有出入,至少從路易莎的經驗來說是這樣的。

這和人種有關,也和中世紀的飲食習慣、衛生條件有關。人種不用說了,白人和黑人都出了名的體味重——白人是九成有狐臭,黑人更嚴重,99%都有狐臭。相比之下,黃種人狐臭比例只有一成,東亞比例還要進一步降低。如華夏,大約只有6%的人有狐臭,朝鮮好像比這更低。

飲食習慣也不用說,這方面的重災區是貴族。畢竟只有貴族才能吃大量的肉,而且堆砌各種各樣的香料。茴香、孜然、胡椒等香料的味道出現在菜里的時候是不錯,但要是一個人身上散發出濃烈的茴香味、孜然味……那顯然不會太好聞。

還有衛生條件,雖然此時沒趕上十字軍東征前的極少洗澡的時代(普遍認為,羅馬滅亡的原因是腐敗、驕奢淫逸,而大浴室、洗澡則是代表性表徵,反思之下洗澡就成了逆版本潮流的事了)。

也不是黑死病後的骯髒歲月(大家覺得黑死病傳播原因之一就是澡堂)……但古代麼,衛生條件總不可能和現代比。

總之,這樣的環境下,路易莎真的罕有遇到完全沒體味的人。

倒是路易莎自己,完全符合故事裡描述的,身上氣味芬芳——這首先是她運氣好,這輩子屬於那10%的幸運兒,天生就沒有狐臭。其次她的飲食習慣顯然不同,吃的非常均衡,香料也是適可而止地加……至於衛生方面,這都不用說了。

她從小使用隨身空間超市裡的日化用品,有時不方便拿出來用,用的也是這個時代來說比較好的清潔用品了。這樣長到大,她其實和絕大多數現代女性一樣,被日化用品的味道『醃入味』了,日常就有淡淡的香味。

這種情況下,她偶爾用一點兒香水也只有清新美妙的嗅覺感受。而不像此時用各種香球、香包、香膏、精油的人,味道淡了完全蓋不住本身的體味,而味道一濃,混合原本的體味,對嗅覺是另一種折磨。

此時的香氛用品可不是後世專門用來掩蓋體味的,還有除味因子什麼的,對於本身的異味就是硬蓋過去!<="<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