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世紀女領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7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馬克西姆在一旁早有準備,立刻回答:「是新來的玻璃匠馬爾科立功了!他真是調製玻璃液的一把好手,在他了解我們原本如何配製原料後,立刻提出了兩個改變。一個是□□的用量調整,我們過去總以為□□的用量應該是越多越好,他讓少用一些。」

路易莎因為關心窗玻璃和玻璃鏡的原因,也完整了解了一番玻璃生產。所以知道□□是砒石的一種——天然存在的砒石有紅砒和□□,□□比較純,基本可以看做是『砒霜』。

砒霜如果足夠純淨,用化學式表達就是□□。換個說法要用□□,其有效成分就是□□。

路易莎其實不知道□□和砒霜是□□,她只知道□□用在玻璃生產中,應該是做澄清劑用的。

所以說啊,穿越文里『沙子+石灰石=玻璃』的總結,實在是太精簡了!不只是沒提沙子的種類(用沙子是為了二氧化矽,真不是所有沙子都可以的),還隻字未提燒玻璃要在原料中加入澄清劑、助熔劑等。

沒有這些,也不是燒不成,只是會『事倍功半』。費時費力費錢,得到的玻璃卻質量很差!

路易莎心裡估計,大家平常用□□做澄清劑之一,肯定樸素覺得,放的越多越好(只要不超太多)。

事實上,大家沒發現□□要不多不少,才能避免澄清氣體過飽和而太多,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排出,由此溫度下降、玻璃成型後,留在玻璃內的情況(路易莎也不知道這點)。還是因為□□其實不便宜,正常情況下都省著用,產出的玻璃更多會因為澄清劑不足而導致細小氣泡太多。

至於用太多了導致氣泡太多,大家真沒條件發現。

另外,也有玻璃內氣泡多少,其實受多種因素影響,『混沌體系』里單一因素的起效情況,沒那麼容易觀察清楚的原因。

「然後是原材料的處理,為了得到更乾淨的原材料,我們總會將回爐的碎玻璃清洗,白沙也是。馬爾科認為我們太著急了,清洗原材料是對的,可不等原材料乾燥就進行燒制,這肯定會導致氣泡增加。」

馬克西姆這一說,路易莎就明白了——有些事別人沒指出的時候看不出來,但一旦指出,作為一個什麼都知道一點兒的現代人,還是多少能想到些什麼的。

路易莎猜測,一些氣泡可能是水蒸氣氣泡。原材料中的水分在燒制玻璃的高溫中,一般都會被蒸發掉。但肯定不能第一波就蒸發乾淨,而一旦等到玻璃溶體出現,再想蒸發就很難了。好一點的情況,和澄清氣體匯合,大部分都能蒸騰排出。

差一點,還可能高溫下以離子態游離。別看化學方程式顯示,玻璃燒制過程中沒有這個,但以路易莎這輩子親手做實驗的經驗來說,很多變化只是條件苛刻,不是主要反應而已。但在高溫之下,或多或少都能發生一點兒。

那不影響大局,但就是能讓一次反應不那麼完美。

「……我們重新試了一次,果然氣泡減少了不少。」馬克西姆的語氣中充滿了敬佩。

他自己本身也是玻璃匠出身,更能看出自己和馬爾科的差距。原材料要乾燥不說,這還可能是尼斯玻璃匠傳承的經驗。可□□的添加,別看說起來很簡單,實際澄清劑到底多少是多,多少是少,是能輕易說清楚的嗎?

此時很多原材料都談不到後世那麼『純淨』,生產條件也難保每次都『標準』。所以生產過程中,很多真就是看工匠的經驗,根據情況做一些微調!

馬爾科一來,隨便就做了判斷。其實不用看最終結果好壞,單看這一點就是很厲害的表現了——真要是沒那個能力,哪敢那麼迅速乾脆地做判斷?這樣的信心,都是無數次成功堆出來的。

「這就得到了這樣的玻璃?」路易莎指了指攤放著的正方形玻璃板,問道。

馬克西姆回答說:「不,路易莎郡主,這樣得到的玻璃已經好很多了,但要這樣完美是不可能的。還是馬爾科,由他親自動手操作,負責攪拌玻璃液。他一定是經驗比所有人都豐富,總之由他來做,氣泡就是會更少。」

雖然普遍認為攪拌玻璃液可以幫助氣泡析出,但實際上過多攪拌、震動,也會導致氣泡更多生成。所以具體操作,全在工匠的經驗。同一個作坊,經驗豐富、技術高妙的工匠可以高概率產出合格產品,別人則就是另一回事了。<="<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