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世紀女領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8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看到玻璃板從輥子傳送帶上出來,她直接上手檢查,確定一切都和馬克西姆說的一樣,這才徹底放鬆下來。

想了想她又吩咐:「可以雇幾個過去做寬片玻璃的工人,這樣製作出的玻璃板已經很完美了,不用像寬片玻璃那樣研磨,但拋光一下還是很有助於品質提升的。而關於拋光玻璃,他們才是專業的。」

其實相比起歷史上的大玻璃鏡,是利用大型金屬滾筒在鐵床上壓平得到的玻璃板,路易莎讓人用相對迴轉的輥子壓延,已經好很多了——雖然兩者都屬於玻璃製造中的壓延法,但前者屬平面壓延,相比起後者輥間壓延,差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

最簡單的,平面壓延很容易導致厚薄不均,這就像是拿一個擀麵杖去滾壓一塊麵團,得到的麵皮肯定也不能說厚薄完全均勻。

麵皮那點兒不均勻無所謂,用來製作鏡子的玻璃板厚薄不均,問題就大了!

首先玻璃的厚薄是會影響成像的,讓鏡子裡的成像出現變形。另外,反射效果還和厚度有關呢!

鏡子玻璃一直有不能過厚的要求,事實上,路易莎上輩子那會兒,普通玻璃鏡子就沒有厚過半厘米的。而現代社會以前,如17世紀,凡爾賽宮『鏡廳』出現的時代,鏡廳那樣在當時罕見的『巨鏡』,厚度也儘量降低到了不足6毫米!

總之,鏡子的厚薄均勻和厚度本身都很重要。而在輥間壓延之下,只要調整輥子間的距離,輕易就能得到厚薄一致的玻璃板了,而且比平面壓延十分費力得到的厚度更小——現在生產玻璃鏡板的壓延機,調整輥間間距是5毫米。

這是考慮到鏡面反射,以及玻璃成型率之後,妥協得到的厚度。嗯,畢竟此時的原料、生產條件等比不上後世,強行搞更薄的壓延玻璃,結果更可能是玻璃本身的質量扛不住應力,後面自己就爆了,退火也不能完全挽救。

或者就算不爆,以此時玻璃的質量,太薄也會不好運輸,可能一點兒磕碰、震動就碎了。

除了厚薄不均和厚度的問題,平面滾壓這種反覆機械擠壓,以此時的玻璃質量,那也很難頂得住。大塊玻璃板,要麼內部痕跡太多,要麼當場就碎了——所以歷史上,用於製作巨鏡的滾壓玻璃板,廢品率居高不下。

照記錄來說,製作了四百多塊玻璃板,其中只有三塊按照預期,做成了一米出頭寬、兩米出頭高的大型玻璃鏡。另外,還有一些經過後期修整邊緣,勉強做成了1米到1.5米高的鏡子。而絕大多數,都只能粉碎回爐了事。

輥間壓延當然也有廢品,但比例可以接受。事實上,此時的玻璃,哪怕吹制玻璃、澆築玻璃,也多的是這類廢品,這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如果路易莎肯調大輥間間距,廢品率還可以下降一個台階。只是為了鏡子的品質,她寧可多一些廢品。

至於平面壓延的效率、平整程度等比不上輥間壓延,那都沒什麼可說的了,屬於是小問題。反正大型平面玻璃鏡是要用做奢侈品的,效率低一些不算什麼。平整程度差一些,也能通過後期研磨的方式挽救……

「拋光?您是要製作玻璃鏡嗎?」忽然原本一直沒說過話的馬爾科出聲說。

相比起馬克西姆這樣缺乏平面玻璃鏡概念的玻璃匠,過去一直生活在尼斯共和國的馬爾科,對平面玻璃鏡就熟悉多了。尼斯的玻璃匠,如果要製造平面玻璃,多數可不是用來做窗玻璃的(他們那兒窗玻璃也一樣多用王冠玻璃),而是用來造鏡子的!

之前玻璃工坊大量製造玻璃板,專用來供應高端窗玻璃市場。這其實『誤導』了馬爾科,讓他一時之間沒想到平面玻璃鏡的事兒。但現在,路易莎對已經如此平整的玻璃板不滿意,令他一下想到了玻璃鏡。

製作窗玻璃不是不可以這樣精益求精,但真的沒必要。成本增加了不少,作為窗玻璃的觀感卻沒有多少提升……而且成本如此高的窗玻璃,能賣的人真的有限。除非路易莎這個玻璃工坊老闆是自用,完全不在意成本的,不然實在不必追求這個。

而以現在專門開闢一條生產線製作的勁頭,可不像是單單自用。

「嗯……」路易莎不置可否:「您很聰明,看起來也很了解玻璃鏡。」

這些最好的玻璃板今後會用來做什麼,特魯瓦玻璃鏡一旦面世,是無法保密的。所以路易莎也沒有這時候故弄玄虛。<="<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