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世紀女領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7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不過,華夏有一點不同,在春蠶、夏蠶時期,養蠶戶的批次可能增加一兩批的樣子。根據各地情況不同、養蠶戶經驗深淺,可能是春蠶多一批,也可能是夏蠶多一批,春蠶夏蠶各多一批也不是沒可能。這樣算下來的話,一個養蠶戶一年就能養三四批的蠶了,最大限度利用了桑葉資源。

路易莎教給夏彭捷他們的,當然是一年能養三四批的做法。雖然就她所知的,現代的養蠶戶使用科學方法,特別培育的蠶種,在各方麵條件都比較合適的地區,一年可養蠶十一、二批!但在古代,這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在養蠶經驗豐富,技術積累全面的華夏,古代一年也就是三四批蠶……

在阿烏尼奧,勒布倫夫人的主持下,他們小心翼翼地按照自己在羅蘭西偷學到的做法,再參考路易莎給的詳細說明,試養了春天的第一批蠶——他們當然是以一年三四批蠶為目標,不可能明知道有一年養三四批的做法,還按照一年兩批來做的。

最早一批春蠶他們也沒有底,直到忙碌了一個多月後,見到蠶繭一個個結在了山上,才算是放下了心——一隻蠶的生命也就是五十天,除開只有三五天的蠶蛾時期,再不算催種孵化過程的一個多禮拜,就只剩下四十天不到了。

這對於養蠶人來說絕對是無比重要的一個多月了,如果說普通的莊稼收穫都是漫長的,中間還有『中場休息』的時候,只有幾個關鍵期比較忙。那養蠶就不同了,時間如此緊湊,幾乎不存在可以放鬆的時間!

在育蠶期間,勒布倫夫人帶著助手、兒女,還有一些跟著他們又學又做的人,基本上是起早貪黑,沒有一點兒休息的時候 ——只看紀錄片的話,會覺得養蠶也不是多辛苦的活兒,其實不是的!其中光是『桑葉』這一點,就足夠養蠶人忙的了!

每天要在很早的時候就採摘來新鮮的桑葉,幼年時期的蠶比較嬌貴,桑葉還得用布巾擦掉露水、細細切碎才能餵食。至於時時刻刻注意蠶的生長情況、適當的溫度、保證蠶房的乾淨、孵化時的避光……這些就更不用說了。

好在,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蠶繭一個個掛在『山』上時,像一個個特殊的果實,引來了所有人旁觀——不只是勒布倫夫人這些負責試養蠶的,得到消息的夏彭捷等金主,也提前在養蠶的鄉下莊園等著了,所以都第一時間見到了蠶繭。

「所以,這是成功了嗎?」有人激動地說,似乎是不敢相信成功來的這麼容易!中間一點兒錯都沒出。

要知道,之前他們試著養蠶繅絲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倒不是說,都結不出蠶繭來,只是結繭率經常很低。而就算是結出來的蠶繭,也沒有現在這樣,一眼看過去就知道品質出眾。

勒布倫夫人自豪地點了點頭,與此同時卻沒有把話說滿,只是說:「暫時是成功的,但結果怎樣,還要看接下來怎麼樣……要看繅絲織布後,絲綢的品質如何。」

其實接下來的事也沒什麼可說的,就是抓緊時間擇繭、剝蠶衣而已。順便也選出足夠多的種蠶,準備讓它們破繭而出、交尾,留下蠶種,然後下一批次接著孵化——相比起今年留下明年的蠶種得越年保存,這種新鮮蠶種其實更好,因為古代條件下,保存不當,蠶種很容易就完蛋了。

至於其他選出來的蠶繭,優質蠶繭一批煮,廢繭、次等繭另一批煮。『煮繭』就是字面意義上燒水去煮,要用這種方式殺死蠶繭內的蠶,防止其破繭而出,損傷蠶繭。而就在燒熱水的灶鍋旁,有一個高度平齊的冷水鍋,等到煮繭過後,很輕鬆就能用工具把煮好的繭平行轉移到冷水鍋里。

轉移到冷水鍋里,主要是為了方便之後的操作——因為要抓緊時間『索緒』啊!所謂『索緒』,就是隨著蠶繭最外層的蠶絲蛋白變得半透明,用竹筅一類的玩意兒輕輕拂掃,就可以讓不同蠶繭的『線頭』糾纏在一起,然後抓線頭一樣,抓出一縷來,進行類似紡紗一樣的操作了。

蠶絲非常細,要多個蠶繭的線頭並在一起,才足夠紗線的粗細。

這操作想也知道了,直接去抓就需要一雙無情鐵手了,而無情鐵手顯然不是人人都有的。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裡,這都制約了煮繭繅絲的效率。又是直到古代比較靠後的時期了,熱水鍋旁放冷水鍋,平行轉移蠶繭後再索緒的做法,才傳播開來……

路易莎就直接告訴這種做法了,既提升了效率,也少了繅絲人受罪。

鍋子上方就有類似紡車的裝置,煮繭人甚至可以一邊煮另一批繭,一邊腳踩踏板繅絲——從一開始『索緒』之後,進冷水鍋的蠶繭就不用管了,非常神奇的是,粘連糾纏的蠶絲會以一開始索緒、理緒後得到的粗細,一直牽扯出鍋。最初的蠶繭剝完了,其他的蠶繭也會粘連出來。

就這樣,一鍋蠶繭繅絲完畢,也就得到了紡好的、可以紮成一束的絲。生絲交易中所謂的『一束絲』,這個單位就是這麼來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