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要送她回家,她说她无家可归,那时他不知怎么回事,只大胆了那一回,便是与她做了一次交易。
他给了她一个“家”,而他需要的,只是她存在于那个“家”里。
公子越将阿谨带回去的时候,所有人都很吃惊,毕竟小公子虽是久病之体初愈,可相貌秉性皆是上佳,那么多年,公子身边从来不缺莺莺燕燕环绕之,可从未听说过小公子对谁有过倾慕之情,忽而带回一个女子,一个来路不明的女子,还是叫人想入非非的。
他命人将阿姐的撷芳阁打扫出来,老夫人原是不愿的,她认为自己的女儿外出闯荡,总有一天会回来,不想随随便便就让人住进去。
可公子越说已经飞鸽传书问过阿姐的意思,当是无妨,老夫人这才松了口。
今年的冬日,倒是没有那年难过,她怀揣着新的希望,想要走向未来。
第24章 黑甲龙麟(一)
如今在位的盛王名叫赵旭徵,他膝下只有两个儿子,太子赵喆为嫡长,性数中庸,不好斗,虽无锋芒,却是敦实,最是像他,所以赵喆从小便被养在身边,他的功课都要盛王亲自问过。
凌王赵佶行二,与其兄长不同的是,其生母实为宫人,自小便是备受欺凌,幸得出阳公主庇护,得以平安长大,而后展现理政之能,才被盛王委以重任。
这两人各为互补,在盛王眼中,兄弟二人一主一辅,何愁天下不平。
大盛历启元七年,元月,末。
每到这个时候,盛王都会设宴,邀宗亲赴王宫家宴,这就不得不提回建康述职的南关武功侯赵庭礼了,往年设宴时,他都征战在外,今年却是正好可以参加。
盛王宫他是不陌生的,先王与他常常在这里畅谈军事,还给了他特令,无诏便可入宫,先王之情,他亦是久久铭记。
先王爱重他,为了给他强有力的背景,不仅赐他王姓,还将自己的妹妹城原公主下嫁于他,此后几十年,他兢兢业业,拓疆守边,不负先王之恩。即便与公主聚少离多,他也从未有过怨言。
也正是这个原因,城原公主嫁于他后久久未能有孕,幸得上天垂怜,让夫妻二人老来得子,便有了南乐伯赵充。
赵充实际上并无功绩,不过是盛王看在城原公主和赵庭礼的面子上,给了封号,赐封南乐伯。
南,便是意指南关,是赵庭礼的守地;乐,便是享乐之意。如此也可以看出,盛王对他也没有报什么太大的期望。
如今的赵庭礼,已是手握兵权的一方军主,就连皇室,都要忌惮他三分。
赵庭礼乘着步撵,走在御道上,他已许多年没有仔细瞧过这高墙了,朱门玉楼今犹在,只是人,已不是当年的人了。
他比其他宗亲要去的早一些,是要先去述职,然后再参加晚上家宴。
当今盛王赵旭徵是个厚实的君主,但这样的君主,往往容易被有能力的大臣左右架空,而他赵庭礼,便就是这样的大臣。
述职之时,赵庭礼说什么,盛王便听什么,即便听到有异之处,他也不会开口去问。
赵庭礼是什么人,征战沙场几十年,靠的可不是一腔孤勇,他不是鲁莽武夫,他是一个有谋虑有胆识的将领,他若露出破绽,便是故意为之。
那便是想看看,眼前这位盛王,对他有几分忌惮,几分顺从。
夜宴之上,盛王与王后端坐上位,左右相近便是赵庭礼和两个儿子。
“城原皇姑怎么没有随武功侯一道回来呢,朕与她已是许多年未见了。”
“多谢王上挂念,城原本是要来的,可一听说充儿要回家了,便没有跟来了,充儿自小就爱到处跑,可算是知道回家看望他母亲,着实不易。”
说这话的时候,赵庭礼并不是欣慰,倒是有一点悲哀的感觉。
丝竹声起,中台载歌载舞,众人酣酒,笑颜晏晏。
在这看似祥和的气氛中,赵佶发现了赵庭礼的不寻常。
只见他双手执杯,向赵庭礼敬去,“侯爷,杯中之物可是不合心意,我叫人给您换了。”
“不必,军中禁酒,老夫已是戒了很多年了。”
“兴之所至,也不一饮?”
赵庭礼笑着摆了摆手,“凌王殿下莫要为难老夫了。”
赵佶也不再多说,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看舞去了。
席间,盛王问起凌王妃怎么没有来,赵佶回道,身有不适,怕将病疾染给父王,故而未到席。
亥时,东宫来报,说太子妃孕肚有恙,太子赵喆闻言,心中不安,特请辞席,回东宫看望,盛王准了。
赵喆刚到寝殿,便被拦在了外面,太子妃已然在分娩之中,此时太子殿下不好进去探望,便只能止步于此。 ', '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