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汴京市井發家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即使兩人開窗睡,床上還鋪了降溫的竹篾蓆子,每日睡前都用清涼的井水擦拭過,早上醒來上頭還是留下了黏膩的人形印子。

虞蘅有些煩躁地呼出一口熱氣,推開門走出去,一下醒神不少。

黎明前大約下了點雨,地面上有幾團落花,微濕的風帶著沁人香氣悠悠涼涼撲在面上,仿佛露水沁入心脾一般清涼爽快。

虞蘅趁涼快出了門,她要活當,年後再贖回去,期間免不了一番討價還價。

那尖臉猴腮的夥計當真精明,既嫌這剛鑽“不夠透”,又嫌樣式過時老氣,一番拉扯,最後算她六十五兩。

六十五兩換成銅錢可著實不少,虞蘅要了面值五十兩的交子,另十五兩隻要白銀。

這樣的客人有些少見,夥計順嘴多問了一句:“客人急用錢,該換銅板才是。”畢竟市面上白銀少。

虞蘅進城一趟,本就存了打聽的意思,那跟誰打聽不是打聽?便問眼前的夥計:“您可知這附近哪有鋪面轉手的?錢銀多少?”

當鋪每日接待的客人魚龍混雜,來自五湖四海,還真被她挖出點消息,說街頭棗花巷有一家食鋪開不下去了,掛了轉賣的牌子。

因生意慘澹,許多看客芥蒂這點,談黃了幾次,原主人也沒了高價轉讓的心氣兒,只叫五十兩。

五十兩,這下倒許多商販心動,畢竟周圍鋪子但凡齊整些都,都得七八十兩呢。只是恰好那人也要白銀結清,又要得急,眾人擔心他是騙子,不然等不到虞蘅來問。

虞蘅去看過那鋪面,開在河岸,邊上是碼頭,對面又有酒樓吸引客流,怎麼會生意不好?多半不是地段出了問題,許是店家手藝不好。

白日看不出來太多,虞蘅不急著買,便又約了孫娘子出來,去先前那家傘鋪實地勘察。

買東西尚且要貨比三家,何況這幾十兩現銀的交易呢。

到了地方卻有些遺憾,那傘鋪主人年紀老大不小,家中催得急,已經於三日前找到了買家,收拾包袱離京了。

傘鋪掛上了“涼水”、“飲子”的招牌,買賣紅火。

人總會美化自己沒走過那條路,眼下,虞蘅懊悔羨慕得牙根痒痒,沒忍住買了盞涼水荔枝膏。荔枝膏裡頭加些碎冰,喝起來冰冰爽爽的,甘甜涼滑而不膩,在這炎熱夏日裡多少解了心火。

又問了一圈,都沒有合適的。

阿盼擔心再晚些那五十兩的便宜又被人撿去了,虞蘅沉吟,看眼將落未落的日頭,罷了。

便回到方才那食鋪,原主人正與一買家討價還價,許是對方壓得狠了,臉色很不怎麼好看。

虞蘅跨過人流走過去,那原主人還記得方才來過這位小娘子,因她並沒有似旁人一般挑揀嫌棄狠壓價格,印象很不錯。

虞蘅剛巧碰上他與買主話趕話:“三十五兩?天邊日頭這樣大,您倒是做起夢來了!我寧願四十兩直接賣給這小娘子,也不賣你。”

虞蘅怕他反悔,忙不迭一口應下:“好!四十兩,我付現銀給您,咱們即刻簽了文書。”

正想提價的買主:“……”

原主人冷笑一聲,對著虞蘅和緩了臉色:“小娘子好爽利,咱們這便去官府過了手續。”

平白撿了大漏,虞蘅暈乎乎還不敢信,直到孫娘子問她可要搬城裡住?

虞蘅想了想,這樣一來,住城郊的確有些遠不方便,況且比起先前預算省了十兩銀子,的確能換一間近點兒、住著舒坦點的宅子。

只是沒租夠賃期就要毀約,虞蘅還有些不好意思。

見她少有地扭捏起來,孫娘子“噗嗤”笑了:“我們家在城內有套宅子,本是我與官人新婚住宅,只是舅姑年紀大了,捨不得城外的老朋友,還能自種些菜、養些雞鵝,郎君又是個孝順的,我們才跟著搬過來。”

虞蘅忙問:“宅址何處?索價幾何?”

孫娘子拍拍她手:“我們自家宅子,本是不外租的。可你才幫我大忙,我心裡是很喜歡你的。”

聽前半截,虞蘅的心已經沉下去了,可後頭話鋒一轉,似又有希望,虞蘅忙拍胸脯保證:“娘子知道我為人,我們住屋,一定當自家房屋愛惜,賃錢也按時履約。”

孫娘子點點頭,先帶她們看過房屋,再談價格,最後以每月兩千文價格簽了契,付了錢,只等過幾日收拾好鋪面再搬家。

第16章 酸湯燴麵(小修)

新房屋比起她們先前住的小院果然齊整不少,磚地粉牆,關鍵是院子大得多、隔音好得多,再不用擔心鄰居打架時鍋碗飛到自家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