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對方辯友是我男朋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8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其一,避開微型網絡暴力是對惡的抑制。引發網絡暴力的原因有哪些?調研工廠調查數據顯示網暴原因TOP5如下:選擇錯誤的言論自由觀和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的比例較高,分別為48.3%和46.8%,選擇缺乏獨立思考的占比為44.9%,選擇網民缺乏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的占比為42.3%[2]。由此可見,在網絡上攻擊他人的網民往往是無意識無邏輯的那一部分人。在網絡世界中,別人的評價和質疑接踵而至,當被誤解的時候,別人說你斤斤計較,你恨不得發一篇小作文來證明自己很大方,當別人說你沒腦子,你就想方設法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解釋清楚,這何嘗不是陷入了自證陷阱中?莫泊桑說:「他人的誤解和嘲諷,就像一根束縛你的繩子。你越在意,越辯解,繩子就會勒得越緊,讓你在自我懷疑與消耗中逐漸窒息。」你越反擊別人只會越起勁,最終導致情緒失控。

其二,選擇避開更是一種對自我身心的保護。在好大夫線上問診平台上,以「網暴」為關鍵詞檢索到的問診者中,近 6 成遭受了半年以上的心理困擾,3 成求助患者是未成年人。「害怕」「長期失眠」「敏感易怒」「自我懷疑」等等都是病情描述中的高頻詞,有患者在遭受網暴後的三個月里一直「沉浸在抑鬱狀態」,「耳邊總是迴蕩著那些攻擊性的語言」;有患者在一年半之後仍「會反覆回憶過去被傷害的細節」而陷入痛苦。當被害者陷入內耗之時,反觀那些施暴者,他們或許已經忘了在某天在時刻發布了一條怎樣看似『正義』的言論。

阿德勒說過:「縱使被說壞話、被討厭,也沒什麼好在意的,因為『對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對方的課題。擅自背負別人的課題,只會讓自己感到痛苦。」當一個人發表攻擊性言論的時候,他並不在意你究竟是不是那樣的人,因為他的腦中早已構建了一套自洽的邏輯,對於你精心解釋的言論視而不見,甚至持續挑刺。而你只會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中,鼓起勇氣的反擊話語掀不起一點浪花,當雙方的憤怒交織在一起,造成的自我身心傷害是不可估量的。挑刺的小丑面對不捧場的觀眾會成為真正的小丑灰溜溜地離場,又何必將事態擴大化,最後導致更大的自我傷害?

在面對純惡意的辱罵或者針對自己某條陰陽怪氣的評論時,避開是更有利的選擇。因為在虛無的指責和謾罵前,誠懇的辯解如同拳頭打在棉花上,只會加劇自身的無力感;而激烈的反抗和對戰會加強對方囂張的氣焰。

因此我方堅持認為面對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微型網絡暴力,我們更應該避開。

主席:感謝正方一辯,下面有請反方二辯質詢正方一辯,質詢方可以打斷被質詢方發言,被質詢方只能作答不能反問,對質詢計時1分30秒。

反二:剛才在聽到您方對於微型網暴的定義,我想先確認一下您方定義的微型是否包含比如我在某平台上發布了一條帖子導致幾百條評論的攻擊的這種網暴形式?

正一:如果這種惡意評論呈現了不斷擴大的趨勢我方認為這就不算是微型網絡暴力。

反二:可是在您方的定義裡面,微型暴力只是剔除了明星網紅等具有一定粉絲量的群體,那麼這種幾百條的評論不算微型的嗎?

正一:不,我方的意思是當這種暴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才不算——

反二:所以您方的定義是模糊且不清晰的,希望等下可以聽到您方的解釋,而我方一辯會準確地給你定義一下微型的具體含義。

正一:我方有明確的定——

反二:好,那我們暫時把這兩個字放在一邊,您方說選擇避開這種惡意會被消減,可是根據我方的調查顯示過半數的網民在遇到網暴時都會選擇避開,但是根據最高法數據顯示每年因為網暴而起訴的案例在不斷地增多,而這種侮辱、誹謗的自訴案件的起訴條件是相對嚴苛的,但是數量卻在增多,難道不正是證明了這種惡意在不斷地擴散嗎?請問避開消減了什麼?

正一:不能因為每年案例的增多說明惡意的擴散增強,您方的因果存在邏輯謬誤,案件的增多只能說明法律機制在不斷完善,更多的人會選擇採取法律手段。

反二:很好,對方也承認了現在有更多的人會選擇採取抗爭的方式進行維權,這不恰恰證明了選擇避開的人意識到了避開不會消減惡意,只有抗爭才是消減惡意更有效的手段嗎?

正一:我方並沒有承認——

反二:請問對方辯友如果今天你在某平台上發布了一條帖子,有人在下面直接評論說『這麼丑也敢發出來?』或者說『普信男,爹味太重』,你是會直接刪帖還是選擇回懟?

正一:我方會選擇利用平台規則選擇投訴這條評論,因為這違反了相應的社區規則——

反二:所以您方的迴避也包含了投訴舉報這樣抗爭型的手段嗎?但是在您方的一辯稿里並沒有對此做出定義,我方認為您方的定義里包含了某種抗爭形式,那這種避開還是避開嗎?

正一:投訴舉報是一種平台規則,合理利用規則並不是一種所謂的抗爭——

反二:對方辯友無論是對於微型暴力的定義還是對迴避方式的闡釋都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並且認為投訴舉報的方式是一種迴避,這完全是一種謬誤。

主席:感謝雙方辯手,下面有請反方一辯進行立論。時間同樣為三分鐘。

反一: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第5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8.6%[3],由此可見,隨著網民的增多微型網絡暴力發生的主體性基礎逐漸變得龐大。微型暴力區別於一般的開盒掛人,有償代罵,它是指低強度、高頻次的內涵嘲諷,經常偽裝成所謂客觀性的評價或者利用表情包、諧音梗間接攻擊他人。2022年《網絡暴力防控與網絡文明專題調查報告》中的調研數據也顯示,61.11%的受訪網民或多或少遭遇過網絡暴力行為,而針對網民遭受過的網絡暴力具體行為進行調研發現,「羞辱謾罵」是最主要的網絡暴力形式,占比達 41.17%。這一接近半數的比例恰好反應了微型網絡暴力造成的影響之廣且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