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嫁給侯府嫡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57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夏樞也只在意這個。

原本以為顧達任務失敗,不會再回來了,但他既然帶著紅雪以及這麼多人回來,夏樞自然要問清楚情況,他疑惑道:「你們一路上發生了何事?為何會和竹山書院的先生、學子們在一起?」

韓治三人不是說竹山書院被官府封了嗎?

若是讓一年前的顧達來敘說過去一年的經歷,他必定會痛心疾首、一臉驚訝傷痛之色,但經歷了過去一年的人情冷暖,見慣了亂世之下的人性,他已經能平靜地說出過往了。

他垂眼道:「糧食運到定南郡之後,我與紅雪、紅霜本是要將糧食分成三份,各帶一隊人去一縣賑災。只是有些人起了歹心,想要霸占全部糧食,鼓動其餘人,要私下瓜分了糧食。我與紅雪、紅霜險些遇難,為免意外,也為免百姓們錯過夏種農時,就沒有分開,也沒有往南走,在定南郡北部的平縣、祁縣、源縣、河縣、廣縣開展了賑濟。年前經過這五縣,發現百姓們的生活已慢慢恢復,倉庫中的糧食雖然不多,但足以讓他們度過寒冬,熬到今年夏收。今年夏收之後,估計他們就可以像往年那樣可以添一兩件衣裳了。其實我們能一路順利地度過南原郡,也多謝這五縣百姓們的捐贈,否則這一路上怕是會凍死、餓死更多人。」

「至於竹山書院這些人……」顧達眼眶有些紅,聲音也有些哽咽:「欽差到達定南郡後,我進京之事被揭發,位置又被同行之人告發,不得已與紅雪、紅霜分開,四處躲避抓捕。竹山書院為我提供庇護,卻被連累,被官府查封。後我離開竹山書院,官府卻並沒有解封竹山書院,因不滿書院聯名上書,為百姓們請命,又以書院爆發瘟疫為藉口,火燒書院……我當時被官兵全郡通緝,與紅雪、紅霜匯合後返回竹山書院,卻只能在書院覆滅之際,將年輕一輩救出。山長和許多先生為護著年輕一輩,讓大家先走,他們卻被官兵們攔下,葬身火海,紅霜也為了大家,死在官兵亂刀之下……」

紅雪在旁邊忍不住捂著嘴,哽咽出聲。

「那些孩子都是一路遇上的流民們的孩子……」顧達眼睛酸澀:「因我進京求助之事被朝廷安排的欽差揭發,全郡嚴查讀書人,在各郡縣邊界處設置閘口,攔截來往書信和讀書人。一旦發現有請求外援的書信,就地燒毀,有試圖外出求助的讀書人也會被打上幾十板子,沒收路引,原路遣返。後來災情失控,引發瘟疫,官兵們要封城燒死百姓,百姓們驚慌失措,有不少人與鄰里鄉親結伴,一同衝破封鎖,逃離了縣城。只是逃離之後,卻也未得到安寧,他們成為流民,被官兵們視為叛亂和瘟疫源頭,四處追殺。我們一行人在被追殺的路上,遇上了一隻流民隊伍,得知我們要離開定南郡,向外界求助,流民們便請求我們幫忙帶走孩子,他們留下幫我們斷後……」

「真是豈有此理!」高溪是個直性子暴脾氣,話聽到一半,就忍不住氣的一拳頭打在椅子肘上:「如此草菅人命,這些人還是人嗎,上面人都是瞎子嗎?竟派了那樣一個欽差過去。」

「不要侮辱瞎子。」高晨也聽的一肚子氣:「瞎子可不會視而不見百姓疾苦,也不會任用那樣一群畜生糟踐百姓。」

夏樞想過瘟疫爆發之後,定南郡百姓們日子會難過,但想的都是他們沒糧吃,沒錢看病,哪裡想得到定南郡的官員們如此喪心病狂,胸中也不由得湧起一股怒火。

「此事與上面無關。」紅雪情緒平靜之後開了口,觀點卻是與旁人不同,她道:「欽差去了之後,與郡守狼狽為奸,向上面隱瞞定南郡災情。只是後來災情引發疫情,瘟疫爆發,一切失控,他們就想把所有有心反抗的知情人都扼殺在定南郡。他們若是不怕上面知道自己在定南郡犯下的罪行,就不必對揭發他們的人如此懼怕,圍追堵截,說到底定南郡之事是他們這些狗官官官相護、視百姓如草芥,和上面卻是沒多大關係的。」

「哪裡沒關係?」高溪怒道:「若不是上面之人打了招呼,王府又怎麼會買不來藥材?」

他氣道:「在那些人眼中,根本就沒有黎民百姓,若是有,世道何至於會亂成這般模樣?」

「那是因為定南郡所有求助信件都被燒了,上面並未收到百姓們的求助。」紅雪皺眉反駁:「若是從安縣發出求助信,上面必會採取行動。」

高溪似是沒想到她如此天真,臉上掛著嘲諷的笑:「採取行動?到底是個頭髮長見識短……」

「高溪!」夏樞皺著眉頭,高聲喝止了他:「就事論事,莫要攻擊別人性別。」

情況已經了解的差不多,知道顧達完成了賑災任務,又有把事情鬧大的本事,夏樞也不浪費時間了,他直接道:「既然紅雪都提出來了,那我就說說對你們的安排吧。」

高晨和高溪均是一愣,很快就反應過來:「王妃要我等向上面求助?」

「不……」夏樞掃了他們一眼,又把目光看向顧達和紅雪,嚴肅道:「我是讓你們四人合作,向上面求助。」

高溪怔了怔,似是想說些什麼,高晨一把攔住了他,躬身詢問夏樞:「不知王妃要我等做什麼?」

顧達和紅雪也沒想到夏樞竟然有意為他們安排任務,但他們不像高溪那般似有疑慮,對視了一眼後,他們立馬就應了下來:「王妃有何安排,我二人自當從命。」

夏樞先前一直不知該把京城之事交於誰手,顧達和紅雪的出現讓他鬆了一口氣,特別是知道他二人的經歷之後,夏樞就對他們的為民之心與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覺得他們完全可以擔負起京城那邊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