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宋瓷娘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0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葉青釉做的雖然多,可每個簡單,隨性,說好聽點兒就是信手拈來,哪怕同一個形狀的小瓷件兒,神態,模樣細瞧也各不相同......

說難聽點兒,就是丑的千奇百怪,博一個讓人瞧著就會被逗樂的機會。

這兩種自不用多費心思琢磨細處,自然動作也就快。

四筐泥用完兩筐還多一些,葉守錢開始一一擺放泥胚,葉青釉便揉著酸脹疼痛的手起身,抱柴燒火,開始暖爐。

兩父合的極快,不多時便將窯門合上,開始等待第一輪素燒結束,再施釉,第二輪燒瓷。

制瓷門道很多,這是最基本的流程。

葉青釉前世里很多不了解燒瓷的人都以為直接製作泥胚,上釉,燒瓷,這就大功告成,便可得到大量的瓷器......這當然是錯的。

泥胚最好是先陰乾的七七八八,再進入窯洞中以低於燒製成品三百到四百的溫度燒制一次,再盡數取出上釉,這才能使瓷掛得住釉色,最後再燒制才能得到能展現於世人眼前的絕美瓷器。

兩輪燒制的過程中必定會有各種原因,導致各種廢瓷存在,可最後統計默認的出瓷率,其實算的都是成品和素燒前泥胚的數量對比,這也是匠人約定俗成的規矩,最後發展成為一種道標。

爐火撲面而來,葉守錢將葉青釉拉遠了一些:

「息爐得明天早上的事兒了,爹先將你送回去,再回來在這外間兒守夜。」

對龍泉的匠人們來說,瓷器就是另外一條命,於是在燒瓷的時候守夜,變成了人生的另外一件大事。

一來,可以更加敏銳的感知溫度變化,及時添柴,看顧窯口。

二來,每年每季其實時常會發生某些窯口沒有安排人看顧,所以被人逮著機會,在即將要燒好的窯前等著,將窯搬空的事兒發生。

葉青釉兩日裡做了百來件瓷器,腕口不時便隱隱作痛,可這是她來到這裡後燒制的第一爐窯,也事關乎他們家的前景,如此不管不顧就走了,著實也不是葉青釉的風格,哪能輕易的離開。

葉守錢要將她送走,她便徑直抖了今早帶出來的一個小包裹,從內里翻出一小床薄薄的被褥來鋪到柴垛上,硬是裝沒聽到,賴著不走。

兩人拉扯了一番,葉守錢無奈還是讓人給白氏傳了口信,讓葉青釉留了下來。

兩父女一人守上半夜,一人守下半夜,一直到天光將破的時候,才不再繼續投入柴火,任由窯內的余焰盪盡最後一絲溫度。

葉守錢重新將窯門拆開的時候,葉青釉深刻體驗了一把什麼叫做兩輩子加在一起都沒有那麼緊張過。

父女二人將素燒胚一件件掏出,準備上釉前的最後一道工序。

葉青釉越檢查,臉色越是不好看。

沒有什麼上蒼垂憐,沒有什麼一鳴驚人的把戲,第一輪素燒的結果很是不盡如人意。

兩百多件瓷器,因變形,劃傷,足磕,礦點,胚泡等原因產生的廢胚,就有四成之多。

這其中,周老爺子那邊買的泥,砂礫少,泥質精細綿密,第一輪素燒後,十件里約摸能出七八件素胚。

而吳匠人那邊送來的四大筐泥里,十件只能出五六件。

如此中和下來,廢胚數才穩定到四成左右。

可這,分明才只是第一輪!

葉青釉的臉色不是很好看,葉守錢倒有些習以為常,看樣子是覺得這個成功率在自己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所有素胚取出,借著便是緊鑼密鼓的上釉。

葉守錢坐於柴垛之上,雙腿夾緊釉瓮,一手持木製的圓口夾,夾起某一寬口圓盤素胚的底座,一手護持,兩隻手齊齊發力,將素胚以極快的速度浸入釉瓮之中,而後既輕又快的晃蕩.....

釉瓮上盪開一圈漣漪,一上一下之間,一個盤身沾染半數釉水的瓷胚便被放回架上預備等會兒第二輪的燒制。

葉青釉原本還有些擔心,可在見到那釉面和素麵分割線近乎完美之後,這份擔心也咽回了肚子裡。

只有一個釉瓮,釉水也不多,葉青釉自然沒有不長眼的和一個多年的熟手老師傅搶活,搶位置,於是便在旁一邊觀察,一邊檢查各素胚的情況。

突然,葉青釉問道:

「爹,咱們不支釘燒嗎?」

釘燒,就是第二輪燒制時支在全釉面瓷器下的一種輔助工具。

不是所有的瓷器都是全釉面瓷,前朝以前,很多瓷器都是半釉面瓷,或上釉面瓷......叫法很多,可只有一個大意,就是瓷器的底部,不上釉,只有大部分的釉面。

這種瓷器是老傳統瓷器,一來好上手上釉,二來燒制的時候,由於底部沒有釉,不會沾染什麼東西產生黑面,也好放置於窯內燒制,所以一直保持。<="<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