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由各種勢力把持,有些是權貴,有些是豪強。
這其中大部分人並不知道如何治理地方,或者是知道但不願意治理地方,只管收上來更多的錢糧,讓一個水稻能夠一年三熟遍地蔬果的地方,百姓還有不少餓死的。
興修水利更談不上,他們壓根沒這個組織力。
一旦發生洪澇,百姓更是大量死亡,流離失所。
在寧吳的主要產糧區,洪澇是比較常見的自然災害。
事情千頭萬緒,必須有高官坐鎮在寧吳好好治理。
「哦,三哥,你要不要來海州?有個海州市舶副提舉的職缺要不要?從六。」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趙淩這點還是能夠做主的。
趙縉當年科舉名次不佳,哪怕有趙驊幫忙籌劃,升遷之路相較於其他兄弟還是更艱難一些。
趙縉自己倒是向來不在意這些。
他家庭美滿,生活富足。哪怕官職低一點,他在工作上也從不出錯,甚至算得上表現優異,從沒有人給他穿小鞋,主要是沒人會主動針對他。
他自己父親和兄弟都是天子近臣,妻族更是名門望族,別人哪怕不至於討好他,至少也不會得罪他。
他現在是從七品,這次回京述職之後,爹跟他分析過,可能會平調到一個條件相對好一點的地區,或者是擔任權限更大一些的官職,升官的話得看機會。得上面有好的職缺空出來。
現在市舶司的從六?
「要!」趙縉搓搓手,「我讀書的時候,海州還經常被人說是野人遍地,現在可不一樣了。海州要是真這麼差,太后娘娘他們怎麼會捨不得回來?」
別說是太后了,就是陛下也捨不得回來。
原先的海州府城相較而言是比較破舊且小的,規模不像一座州府,更像是一個規模大一點的縣城。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趙淩可以大刀闊斧進行建設。
海州當地多民族聚居,各種民族之間自然融合,包容度很高,對於新興事物的接受度也很高。
趙淩在海州發展期間,除了隨身帶著個皇帝之外,還有海州本地陳家為首的一眾大家族的大力支持。
當初趙淩在梁州的時候,梁州同知就是陳家人。
通過趙淩,陳家獲得了新牧草在南方的試點種植權,以及其後各種各樣的便利。
現在陳同知已經是陳知府。
在海州本地,陳家這樣的當地望族對趙淩的支持,作用可以說是大過皇帝的。
趙驊覺得趙縉去海州不錯:「去海州也好,你們兩個一個海州一個寧吳,也能有個照應。」
至於趙辰和趙茂的前程,用不著趙淩,甚至是趙驊多費事。
趙辰在吏部穩紮穩打,現在已經是正六品,起碼得當到五品才會外放。
趙茂是探花,升官速度絕對快,就是這小子越來越有懟天懟地懟空氣的苗頭,感覺可能會繼承師公的衣缽。
想到小兒子,趙驊不由得多叮囑一句:「你別見誰都懟,在御書房裡當庶吉士用筆來當,不要用嘴。平時多跟你師公學學,你看你師公平時也不多說話。你好好學,將來也去中書省或者御史台。」
趙茂自己不這麼認為:「我肯定是要外放的,待在神都就跟閉門造車一樣。我一點閱歷都沒有,見識淺薄,怎麼能辦好事?」話是這麼說,他也知道自己沒法那麼快離開神都。
別的不說,他家的龍鳳胎那麼丁點大,別說是去條件差一些的地方了,就是長途旅行就不太可能。
要是選擇把孩子們放在神都,他和妻子都捨不得。
趙王氏看人都到齊了,就讓人都在正堂坐好,把孩子們都讓人先帶出去,貓狗不願意出去就不願意出去了。
伺候的下人們給他們添上茶水,也都陸續離開,並把門帶上,退守到院門外。
一看這架勢,就知道有正事要說。
趙王氏看了一眼趙驊,示意趙驊來說。
趙驊愜意地喝了一口茶,壓根沒看到趙王氏的眼神,被拍了一下胳膊,才問道:「我說?」
趙王氏沒好氣:「你是一家之主,你不說誰說?」
趙驊從眼神到表情都非常疑惑,他什麼時候是一家之主了?
「咳。我說我說。」趙驊正色,「等過完年,我就會正式任戶部尚書,到時候會搬去現在祝家的宅子,就在桃溪巷那邊。趁著現在家裡人都在,咱們先把家分了。」
環繞著皇城的一圈,都是皇帝的產業,是皇帝用來賞賜給大臣居住的。
臣子們只有居住權和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屬於單位職工房。
如果不再擔任職務了,就得從這宅子裡搬出去。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