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成了被掉包的罪臣之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4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由於武大帥長年鎮守北境,阻擋了數次國破危機,整個大徵的百姓,對他都有種英雄濾鏡,後來皇帝對他的猜忌逐年加深,欲除之而快的心世人皆知,這令受苦受難的百姓感同身受般的,認為武大帥該是知曉民間不受王族維護的苦楚,將他當作自己人般敬愛推崇。

可以說,整個大徵的勛貴官員,在大徵百姓們心中的威望,就屬武大帥最深入人心。

武大帥接旨剿匪撫民,無疑跟叛徒一樣的,形象在老百姓們心中,一夜崩塌。

凌湙將信報遞給酉一,酉一捧著轉了一圈,給集結在大帳中的將領們看,麼雞、韓崝、陳圖、季二以及接替武景同位置的錢奉,紛紛看後沉默了許久。

探馬信未來時,他們都以為此趟是救民於水火的,可探馬的信一到,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尤其上面的「兩地百姓極為擁護」,刺人眼般的刺進了他們的心裡。

若朝廷真正愛民,誰會以為匪亂禍事是好事?又何來的擁護之說?

武大帥在民間的威望一直甚高,就因為朝廷不仁,官甚如匪患般可怕,就要搭上他一輩子的名譽,為這樣的朝廷收拾殘局,槍指被官逼至活路全無的百姓。

這是何道理?

誰也沒心情說話,望著凌湙等他開口。

凌湙點著桌面,輕撫茶蓋沿盞邊抹一圈,撇去浮沫,留下黃澄澄茶湯,也不喝,就這麼轉著圈的來回撇沫,直過了半刻左右,方道,「人畏苦而趨甜,常言利害之爭,無非益字當先,而這個益,謂之利,義民團守益,便須先奪利,利從何處尋?富甲、豪紳,宰之民高呼,大家分利得益,爾後聚,根基呢?對之從天降的大利,百姓謂之解氣,遵義首為黨朋,推其為首領,四處掠奪,侵他人之財,喜不勞而獲,漸忘於悲苦前因……」

此次跟隨凌湙出兵的是薛維,他進了邊城後,一直輔佐殷子霽處理垂拱堂事務,與凌湙只每旬匯報會上見面,私底下交往也中規中舉,做事盡責,少活泛之舉,是個較為古板的中年人。

臨行前,殷子霽與他交待,多聽少言,只負責將帳內事務記錄在冊,包括凌湙的言行,至於屬於幕僚的職責,跟在凌湙身邊,當學會查漏補缺,而非自主意見或諫言,可以補充,卻無需橫插一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