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他還說願意配合警方調查,蕭家醫院這些年一直在謀財害命,他們忽悠「潛在用戶」做手術,故意誇大病情,還提供最貴的治療方案,這些證據他都願意提供!

然而到了雕像來源這件事,顧澎依然堅稱來自方許。

方許得知錄音筆一事,先是驚訝,隨即笑道:「想不到顧澎還有這種小心思,蕭婓居然是被算計的那個。不過也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三人的訊問錄像傅明裕反覆看了幾遍,特別是到方許這裡,恨不得逐幀分析。

說到錄音筆時,方許表現出的驚訝不像是演的——他的確不知道。

提到雕像,蕭婓看上去更無辜,顧澎則是惱羞成怒、氣急敗壞——似乎雕像來自方許的可能性更高。

其實案件調查到這個階段,已經形成完整邏輯鏈,可以遞交檢察院。

傅明裕卻遲遲沒有推進。

沒多久,傅明裕就找到一個論壇,上面集合眾多民間收藏家,經常有人在上面發帖,求助大家幫忙鑑定真假,因此論壇還展示出各路中外藝術品作者、畫家、雕塑家的「簽名」習慣。

雕像的簽名比較特別,有的在非常明顯的位置,有的則藏在很隱秘的地方,之前也發生過因找不到「簽名」而搞錯雕塑家身份的事件。

而本案的兇器雕像,就屬於外觀上找不到任何簽名的那種,顧澎又說不上來藝術家的名字,導致技術人員無法確認身份。

傅明裕瀏覽許久,正好看到一個帖子,題目是:能否通過色彩習慣來分辨作品真偽?

下面有上百條回復。基本上都認為,色彩習慣是會不自覺流露出來的,其中包含著藝術家本人對色彩的偏好,也會在運用過程中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

有人舉例,某某大師就不喜歡藍色,極少能在他的繪畫裡看到,某某大師討厭紅色,幾乎沒有用過,但是到了某一個時期,卻出現一幅大量使用紅色調的畫。

傅明裕心裡閃過一個念頭,便將方許代替林純畫的幾幅油畫和雕像進行比對。

為了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測,傅明裕還請教了專業人士,得出的結論是:非常像是一個人的作品。

傅明裕又調出方許在藝術學校求學時期的其他作品,還有方許變身為「林純」之後,「方米理想家」中出現過的衣服飾品,以及「林純」私下的日常裝束,等等。

方許似乎非常喜歡暖色調,他的物品里出現大量的黃色、橘色、紫色、米色,但不包括一些過於熱情的顏色,比如粉色、紅色。藍色、綠色偶爾出現,黑色幾乎是絕跡。

顯然,色彩在方許的生活里已經形成濃重的個人性格,而作為「殺人兇器」的雕像在用色上和方許的繪畫用色習慣則完全吻合。

就是說,雕像是方許贈送的可能性變高了,甚至極有可能人就是方許殺的。

這邊,技術人員進一步對雕像外觀的上色筆跡進行分析。

另一邊,專案小組聯繫F國警察,希望他們能找到方許曾投資過的藝術家,以及藝術學校教雕塑的老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