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所以顧澎和蕭婓會怎麼判?」

「估計要等,調查他倆應該是其他部門的工作,好像超出公安範圍了。屬於國安?專案小組這邊肯定是沒法回復。」

「我這麼說會被噴嗎?我覺得方許挺可憐的。」

「我還有一點不懂,方許為啥要殺她倆?公告裡也沒說明。」

「一般都不會寫明的,就算寫也就是一筆帶過。內情到底多複雜,只有當事人知道。」

「不管因為什麼,殺人就是不對。殺人就該償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瞧著吧,各大UP主又該忙活編故事了。」

……

因為案件在社會上引起不小影響,許多在F國或附近國家的華人,紛紛湧向與本案有關的地點「打卡」拍照。

比如肖潤芝和汪鑫的公寓,方許的公寓,遠在郊區的療養院,甚至是那個不知名的小鎮。

精通F國語言的華人,詢問小鎮當地人關於火葬和土葬的流行趨勢,更有華人用短視頻的形式講解,兇手方許是怎麼鑽漏洞燒死林純的。

就連方許念過的學校也成了「知名」院校。

方許的雕塑老師也趁著這波熱度發表論文,吸引許多藝術圈內人士議論,想不到「指紋簽名」竟然會成為破案關鍵。春城公安也因此走紅。

這個話題後來還延伸出許多分支,有UP主在聊自己國家的司法制度,如果是放在自己國家將會怎樣發展,還有UP主說,方許很值得同情幫助,導致這場悲劇的元兇就是因為性別歧視。

因為方許的故事過於曲折,不僅涉及身份改變,還有性別顛覆,他的故事被人總結出來放到網上,竟意外吸引了一波「粉絲」。

有人認為他的人生很傳奇,還不到三十歲,就歷經三次「身份轉變」:方許、林純、「方米」。

也有人問,如果最後沒有發現雕塑的秘密,方許是不是就成功了?這算不算是一次完美犯罪?

同一時期,專案小組正在緊鑼密鼓地整合證據文件,準備遞交檢察院。

就在這個節骨眼,發生了兩件事。

先是方許的律師突然找上門。

專案小組很意外,方許從沒有提過請了律師,而且在訊問期間,他沒有給任何律所或者律師打過電話,說明律師是之前就找好的。

律師還帶來一份文件,證明方許已經拿到F國的國籍,也就是說方許現在是F國人。只是還沒有在國內辦理註銷手續。

按理說,外籍人士如果在中國境內違法犯罪,需要受到中國法律制裁,在服刑之後很可能會被驅逐出境。驅逐出境既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附加使用。但這並不是必然的,還要在判刑時有沒有加上這一條。如果沒有,服刑之後就不會被驅逐出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