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君子之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誰都知道,若不是命實在太不好,她本不是這點鄉下地方能留住的人物。

在村里定居下來之後,楊氏平日裡深居簡出,甚少在外頭露面,更不與村民們往來。只在買田置屋、請人耕種之時,才出來過幾回。至於她的具體出身,大家也知之甚少。只聽說是從州城方向來的,先夫是位舉人。

在趙國內,按律例舉人已屬正經官身,有別於普通平頭百姓,有免徭役、免租稅、見官不拜等一應特權。楊氏身為舉人遺孀,也能享這幾分便利。

而當村裡的里正鄉約召集村人,詢問誰家願來替楊氏耕地時,最先站出來的便是愛湊熱鬧的老黃頭。也因此,他們一戶就成為了整個灘下村中與這對楊氏母女走得最近的人家。

不過相比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楊氏,楊氏的女兒寧和,相較她名氣還要更大些,後來更是聞名整座岐山縣城。楊氏自己不出門,卻愛叫寧和出去。待人接物,採買事宜,凡事都交給這年紀輕輕的女娃去做。

這哪兒像養女兒?倒像是當家小子的養法。

村人們議論紛紛,大都認為很不妥當。但老黃頭卻一直挺喜歡這女娃的。他擅長分辨天時氣候,平日也喜歡觀人,一見寧和,便覺得她生來靈慧,日後定要有大造化。

而寧和本人,年紀雖小,行事卻已早早頗有章法。言談舉止進退得宜、不卑不亢,風儀聰慧別說尋常女兒,男兒亦不能及。見者無不稱奇。

當然,這些雖然在村人們看來已經足夠稀奇,卻也不至於叫她名傳全縣。叫外頭都知道有寧和母女的,是另一樁事——也是叫全灘下村的村人們最為不解的事。

寧和那時不過總角之齡,頭扎雙髻,生得清秀可愛,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女娃。但她的母親楊氏,卻一定要她讀書,還幾度想把寧和給送進縣裡的私塾里去。

村人們完全無法理解:女娃讀什麼書?

那些個私塾也不肯收她,都說從沒有收女弟子的道理。楊氏為此跑了好幾趟縣城,最終還是沒成,就又帶著寧和回來。大家都以為她放棄了,結果沒想到三年後,楊氏再一次帶著寧和去往縣城,這一次更驚人,她要讓寧和去縣學讀書!

縣學,那是什麼地方?

是一縣之中最好的學府,是朝廷所置的官辦之學。學中生員衣食住行俱都由官府提供,名額極為有限,正式的廩膳生止有二十位,加上增廣、附學之類,也不過三十上下。本地讀書人一旦得入了縣學,就可以說是從此前程似錦。

楊氏好歹是位舉人夫人,她要求見,岐山縣縣學的教諭自然是要見的。然而聽了她的要求,這教諭乃至幾位訓導當時都笑了,只覺得荒謬絕倫。

「女子入縣學?從未有之,不可為。」

楊氏卻很堅定,反駁說:「從未有之並非不能有之。古時未有文字,若非倉頡造之,諸君何以通文墨?古亦未有百家,若非先賢著書立說,諸君何以明至理?古亦未有人君,堯舜禹始之,若諸君言未有便不可為,又置我趙今上於何地?」

接連三問,問得教諭訓導等啞口無言後,楊氏又道:「且當朝律例未禁女子讀書,我兒聰慧更甚男兒,為何入不得縣學?」

岐山這一任的縣學教諭姓姜,年紀不大

,剛過而立,聽聞此言便道:「哦?更甚男兒?夫人所言可有憑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