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世紀女領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相比之下,挖一個個足夠深的『冰井』,損耗率會低很多。

之前雷歐大師明明不缺人,還能雇一個會挖井的南方工匠,就是因為路易莎讓他在堡場中陰涼的區域挖冰井。

不同於水井,冰井可不需要找水眼,難度低了一些。但要保證挖的井足夠闊、足夠深,還不塌,這也是需要技術的。

此時地中海沿岸,因為羅馬『遺產』,挖水井就很常見,甚至還會修噴泉供水。而其他很多地方,不少技術都倒退,甚至失傳了,所以會出現連一口乾淨的水井也很難得的境況。

當然,特魯瓦宮作為大貴族的城堡,這裡本身是有比較好的水井的(路易莎馬上要搬進去的塔樓前面就有一口水井)。日常用水除了蓄水池接的雨水、取的河水,也有井水……考慮到此時的用水安全很難保證,路易莎基本是只用新鮮井水的。

第35章 穿越中世紀035

刻板印象中, 西方古代夏天是不用冰,也不會用冰的。

這一方面是對西方古代民生水平的懷疑,另一方面也是覺得溫帶海洋性氣候, 夏天也不怎麼熱,沒必要用冰——即使是現代,西方很多國家,家用空調也不普及, 就是因為氣候不同。

但實際並不是那樣,哪怕是就氣候論氣候, 西方也不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其中一大圈的的地中海氣候, 特徵就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呢!

所以事實上,從古羅馬起,西方就會在夏季用冰了。當時的貴族甚至將夏天的冰塊作為一種特殊的禮物,彼此之間互相贈送。

據說最初是夏天從高山山頂采來冰雪,但顯然不是所有的山都足夠高, 山巔有終年不化的冰雪,夏天還能去采。就算有,夏天要用的時候就得去采一次,成本也高的讓人流淚。所以很快人們也像華夏古人一樣學會了藏冰,只不過不是藏在冰窖里,而是在條件特別好的山洞。

山洞氣溫低,是天然的冰窖,還省了挖地窖的工, 所以當時很快流行了起來。不過這樣私家用冰還是不夠方便,最後在家裡挖地窖藏冰,也很自然地被『發明』了。

之後發生的事就很熟悉了, 羅馬傾頹、蠻族入侵、文明劣化、技術退步……很多古羅馬有的東西都變得稀有,甚至完全消失。藏冰這件事也一樣,一方面是藏冰的技術變得少有人知,另一方面,就算是貴族也沒多少人還具備那個財力。

這很正常,即便是華夏,也是宋代以後『冰』才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雖然這個『尋常百姓家』,指的也是小富之家。更多的普通人,也就是夏天偶爾在冷飲店吃點兒冰……

原本布魯多宮廷是沒有藏冰的做法的,應該說,此時除了環地中海邊緣一圈,其他地區『藏冰』都絕跡了。這既是因為環地中海邊緣一圈,羅馬的遺產保留比較多,也是因為夏天炎熱乾燥的氣候讓他們對『冰』更有需求。

要知道,布魯多捏他自『法蘭西』。而歷史上的法蘭西,開始食用類似於『刨冰』之類的冷飲,還是義大利的『凱薩琳·德·美第奇』嫁到法蘭西王室,這才帶來的。可想而知,此前夏天的冰,就算真的有用處(譬如給食物保鮮),也不會出現在貴族眼前。

而貴族統治的時代,不出現在貴族眼前的,就沒有多少普及、推動的『動力』了。

路易莎對藏冰,做法是跳過冰窖,直接在城堡堡場挖冰井。這也算是『黑科技』了……而挖好了冰井,就要趁著聖誕節前後最冷的這段時間取冰。

取冰的目的地是山中乾淨的河湖裡——特魯瓦城堡建在山脊,但這座山顯然不夠高,至少不夠叫山巔冰雪終年不化。取冰的話,只能去河湖裡取『現凍』的。而之所以要在山中河湖取,是因為山里水源乾淨,也是因為山里氣溫低,能凍出更厚的冰塊。

厚一些的冰塊化的慢,這樣才能堅持到夏天。

華夏歷史上,南方地區能藏冰也是很晚的事了,就是因為南方冬天哪怕水能結凍,也凍不厚。為此古人想了很多辦法,最終選擇了在薄冰塊與薄冰塊之間灑鹽的方式。這樣做的話,兩塊冰就能凝在一起,一塊摞一塊,最終也能成厚冰塊。

嗯,原理是鹽讓冰融化(就像撒鹽除雪一樣),但當鹽經水溶解,濃度降低,低溫又會使水重新結凍。

「太奢侈了,居然用鹽……」

取冰隊取來的冰會在城堡進一步加工。在食品儲藏室管理人員的監督下,工人先在冰塊上擦上一些鹽。對於吃鹽也很節省的工人來說,這顯然是相當不能理解的一幕,就嘀咕了起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