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娘,我怎麼不知道,你還有私房銀子呢?」
「小點兒聲,你爹都不知道。」
娘倆說了兩句,就讓充當車夫的郭榮過去喊了方老二。
方老二原本也有這個打算,再聽了老娘吩咐,就立刻應了。
很快,方老漢和方老大、方玉也都知道了。
緊接著是陳大人和京都使者。
陳大人當時就笑道,「修廟救濟流民,可是大功德。這樣的好事,不能讓方家獨占。
本官替我母親出一半銀子,算是我們兩家合力。」
京都使者也是連連點頭,這事傳回京都,又是一樁美名揚的好事。
百姓對於廟宇和神靈,歷來有一種敬畏。
聽說修廟,很多人趕來幫忙,不求回報。
只盼著,沾一點兒功德,惠及家人和後輩子孫。
就是流民們吃了幾頓熱粥,緩過了精神,也開始跟著一起忙碌。
眾人合力,五六日功夫,破廟就被修葺一新,禪房裡甚至還鋪了大炕,留給老弱婦孺夜裡住宿。
至於燒柴,蝗蟲吃光了綠葉,枯枝就越發多了。
隨便哪裡都能抱上一捆回來,把大炕燒熱了。
使者帶著捐糧的冊子和滿肚子的新鮮事,心滿意足的回京去了。
也不知道他通過了什麼門路,居然見到了皇上。
在舉國一片哀嚎中,方家義舉,金河百姓自救,金河縣官運籌帷幄,調度有方,就成了唯一的閃光點。
於是,一個月之後,秋末冬初,陳大人正犯愁安頓流民的時候,使者又回來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安置流民
這一次,陳大人得了一張聖旨,皇上親口嘉獎。
而方家則得了一塊匾額,皇上親筆書寫,「良善之家」。
趙金蓮因為修繕廟宇,容留老弱婦孺,更是得了一套赤金首飾,其中一支鳳釵尤其顯眼。
當然得益最多的,還要數方玉了。
以秀才之身,就在皇上心裡掛了名兒,以後的仕途定然是平步青雲。
梨花坳第一次迎接京都使者,還是給方家送皇上賞賜的匾額。
這簡直成了幾輩子沒有的大事件!
整個村子的男女老少都涌到了莊園,就是南北二屯的鄉親,也跑來看熱鬧。
使者只在方家喝了一盞茶,確切說是蜂蜜水,春日時候新釀的。
只要半勺,加半盞溫水,就成了淺淺的金色蜜湯。
使者也算見識過好東西,還是贊了好幾句。
方老二是多精明的人啊,立刻就送了兩罐給使者。
「大人,蝗災過後,梨園幾乎什麼都沒留下。
幸好春日時候花期,釀了一些花蜜。
您若是不嫌棄,就帶兩罐,路上偶爾沖一杯蜜水,潤潤嗓子。」
說著話兒,送上蜂蜜的托盤裡還添了一個小荷包,輕飄飄。
使者猜到是銀票,更是滿意,推辭兩句,就收了蜜罐子。
待得使者離開,所有人都是興奮的不成。
紛紛上前恭喜方家,方老漢也是笑的合不攏嘴,但話卻說得謙虛。
「碰上這樣的天災,誰也不忍心干看著,能幫一把都要幫一把。
不想,家裡居然還得了這樣的嘉獎,實在是惶恐。
原本家裡該辦幾日流水席慶賀,但城外還有那麼多流民,倒是不好張揚。
不如,我們家裡把米糧捐到城外施粥吧。
盼著明年風調雨順,咱們再種一次西瓜,多少酒席都有了。」
「方大叔說得對,那些流民太可憐了。」
「是啊,咱們家裡若不是多種了一些紅薯和土豆,如今怕是也比他們強不到哪裡去。」
「我這幾日也想著呢,是不是挑一擔子紅薯過去。」
「如今還不算冷,過些時候落雪了,到時候別凍死人啊。」
眾人議論紛紛,沒人幸災樂禍,滿滿都是擔憂。
兔死狐悲,都是普通百姓,若是沒有準備,他們怕是也成了其中的一員。
一家子流離失所,前路茫茫…
當晚,方家吃了飯,方老二同方玉就聚到偏院兒,琢磨災民的安置。
按理說,方家做到如今這樣的地方,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畢竟能力有限,也不想暴露太多底牌,給家裡惹來麻煩。
但陳大人如今倚重方玉,明日邀請方玉去縣衙,為的就是冬日安置流民。
陳大人徹底嘗到了甜頭,如今也被樹立成了典型兒。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