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成王朝末年炮灰,我靠美食養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聞言,崔阿娘給自家兒子又添了一紅燒魚塊,頗有些安慰。

「你三嬸是太原郡人,口味清淡些也正常,你若是覺得飯菜不夠重口,就開了那兩罐醃著的野山椒和蘿蔔絲鮓下飯吧。」

「不用阿娘提醒,都吃了小半罐了,阿爺和阿奶也不說,但我瞧著平素也都是愛用鹹菜作陪。」

崔阿娘無奈,心想著得找時間再做幾罐,送些回去,也留點在店裡給客人嘗嘗。

一頓飯,崔家邊吃邊討論,倒是陸道安深諳食不言的道理,等一滿碗的油潑麵下了肚,才開口說道。

「崔嬸子的手藝沒得挑,姐姐的這道蚌肉我也喜歡。」

「喜歡就行,不過若你想天天吃到的話,少不得要多跑幾趟了。」

崔家的食肆既然想以這河鮮為招牌,那麼魚蝦蚌蟹最好都是新鮮的,這樣才能讓味道發揮到最好,因此往來那條溪流是必然的事情,還得做幾個大缸子,方便帶回。

「好說,三里地的事,我動動腳就能到了。」

這話他倒是沒誇海口,崔粥跟著他來回的時候,歇了兩三次,可這人明明還吃著藥呢卻絲毫不喘,可見本事。

「過一個時辰再喝藥,免得河鮮沖了藥性。」

陸道安雖然不願意喝那一碗苦藥,但崔粥開口了,他也不好多說什麼,點點頭,又折返回躺椅上歇著,倒是一副正經的公子做派。

風吹樹葉搖。

夏日的傍晚,慶春街這個小院裡忙忙碌碌的,崔家人都在奔著火熱的前程去,而外頭宵禁了一夜又一夜。

時光流逝,半月後。

崔大牛推著打好的太平車回到小院的時候,前面的鋪子也有了不小的變化。

兩間鋪子,臨街的位置被崔粥隔出來做了兩間包房,鬧中取靜,而其他的位子則都是放的條凳方桌,東西是上次做招牌的店家一併送來的,乃是此前一家經營不善的酒樓轉賣出來的,東西九成新,但價格卻少了一半,崔粥接手過來後,仔細的一處處擦拭過,因此現在放在鋪子裡,一點也不顯舊。

靠近小院偏後些的位置,崔粥隔了個灶間出來,還請人專門砌了兩個四眼鍋灶,如此一來,蒸煮煎炒都有位子,出菜自然也能快些。

鍋碗瓢盆得重視,用的都是清一水的好貨。

這也是店裡目前開銷最大的一筆,不過看著那些青玉白瓷的碗碟,琉璃花瓣造型的酒盞,再配上特意定製的金玉筷子,倒是顯出些風雅來了。

能吃得起河鮮的人家,自然是要挑剔些的。

因此把盛菜用的東西做足了樣子,便是看著都能多添三分食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