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笑笑生是位奇才,她的文章自然是常看常新。」
「我知道,聽賈先生說,你於殿試上那篇《民生論》,詞藻肌理都帶著平江笑笑生的影子。賈先生還說若是換做以前,你必寫不出來這樣貼近百姓的文章。」
趙淮徽翻書的蒼白指尖一頓,淡聲道:「我雖視平江笑笑生為我良師,然而對我有所助益的也還有益友。」
言罷,趙淮徽抬眸看向窗外。
此時月華如水,盈滿庭院,恍若盈盈水光。
「今日似是八月初九?」
「確是這日子,才考過鄉試第一場。」程令儀道。
趙淮徽垂眸深思片刻,隨後抿一抿蒼白的唇瓣:「既是如此,我寫一封手書,你替我寄給一人。」
雖是沒提名字,程令儀卻不疑惑,反而抱臂嬉笑道:「便是你那益友,名喚周稚寧的那個,對吧?」
趙淮徽不理會他,兀自研磨抬筆。
程令儀倒是嘖嘖道:「也是,最近朝局複雜,政策多變。可這鄉試第三場偏偏要考時事策論,稍有不慎,就有落黜的可能。畢竟是你第一位主動結交的好友,彌足珍貴,你自得小心護著些。」
毛筆一抖,在絹帛上暈出一大團墨漬。
趙淮徽面無表情地將廢稿揉成一團,扔向程令儀:「多嘴。」
「阿嚏——!」
與此同時,客棧之內,周稚寧忍不住打了個噴嚏。
陳穗和見狀放下書卷,替周稚寧將半開的窗戶關緊,關切道:「近來起了很厲害的北風,周兄若要夜晚溫書,需將窗戶關緊些,以免染上風寒。」
「多謝陳兄關懷。」
周稚寧拱手致謝。
經過陳穗和的坦白,他們二人的友誼更進一步。用過晚飯之後,陳穗和就主動來找周稚寧一同溫書。二人秉燭夜讀,確實比一個人埋頭苦讀感覺好的多。
「再有三日就要考第二場了,周兄可有把握?」陳穗和問。
第二場是考論文一道,雖然聽起來簡單,但要在短時間內寫出新意,又要貼合考官想法,就是極難。
周稚寧便搖搖頭:「盡力而為罷了。」
陳穗和聞言,笑道:「周兄自謙了。」
燭火搖曳,映照在他的臉上,將他眉眼襯的格外意氣風發:「我還望與周兄一同中第,來年春闈之時,二人結伴同行呢。」
周稚寧笑了笑。
隨後二人又互相交流了一下自己寫論文的心得,直到半夜曉靜之時,陳穗和才退了出去。
三日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依舊是晨色熹微之時,周稚寧和陳穗和結伴挎上考籃去了貢院。
審核流程與之前的別無二致,不多時,鄉試開始,這回的題目是:「禮以安上治民。」
這句話的原句應該是:「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是出自孔丘的《孝經·廣要道》,主要釋義是「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①
這個考題與院試時候的論一樣,都是考「禮」之一字,以校驗考生是否具有做官的潛質。只是院試之時可以答的粗淺一些,但鄉試之時就得細細琢磨,且要言之有物,角度新奇,才能從眾多考生之中殺出一條血路。
周稚寧抿起唇,還是先行將墨研開,構思大致思路。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裡面,統治者們之所以崇尚儒道,皆是因為在儒道的核心在於禮教。所謂「以禮治國」,就是構建一種長幼有別、尊別有序的社會體系,通俗來說,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這種管理下成長起來的百姓易於管理,如同綿羊一般,若不是真將人逼到走投無路的那一天,輕易不會造反。
雖然這種思想內核實在容易磨平人的血性,但也不得不承認,它在維持封建王朝存在這一點上占據關鍵位置。
於是,周稚寧執起羊毫筆,在濃黑的墨汁中略蘸了蘸,落筆寫下:「鄉飲禮酒,始於西周,頹於元而必盛於明……」
鄉飲酒禮從西周開始,是古代士大夫們向百姓宣傳正確禮儀的地方活動,主要宣揚尊老敬賢,倫理教化。但自西周禮樂崩壞以後,這個風俗也逐漸沒落。如今明朝若要以禮教治民,那最方便,也是最有淵源的方式就是重新恢復「鄉飲酒禮」。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